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k8凯发

文档序号:36580077发布日期:2023-12-30 15:1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一般包括竖向导风板和横向导风板,竖向导风板用于实现左右导风,横向导风板用于实现上下导风,竖向导风板和横向导风板相互配合,可实现多方向送风。
3.但是,现有导风板转动角度有限,导致出风框组件无法实现大范围送风,且导风效果差,不利于保证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所述出风框组件出风范围大、风量足且导风效果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出风框无法实现大范围送风且导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出风框组件的空调器。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包括:出风框,所述出风框限定有出风风道;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且包括可转动的安装架、多个第一导风板,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设于所述安装架且相对于所述安装架可转动;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出风风道且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设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外周且绕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周向可转动,以开闭所述出风风道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安装架,并将多个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安装架,安装架和多个第一导风板配合,可实现扩大出风框组件的送风范围,从而使得出风框组件的出风范围大;同时,将第二导风板可转动设于第一导风组件的外周,以实现利用第二导风板开闭出风风道出口的一部分,也就是控制出口的开口大小,这样在实现调整出风方向的同时,还可保证出风量,且将第二导风板设于第一导风组件的外周,可避免第二导风板阻碍第一导风组件布设,也就是保证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导风板,进而保证第一导风板的面积,提高第一导风板的导风效果,也就是提高出风框组件的导风效果。
综上,本技术的出风框组件,出风范围大、风量足且导风效果好。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转动轴线重合。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安装架连接以驱动所述安装架转动;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转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位于所述安装架沿其转动轴
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安装架通过第一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通过第二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套设布置且二者相对可转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中,位于外侧的传动轴与对应的驱动件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轴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外侧,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安装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轴直接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位于外侧的所述传动轴连接;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且与对应的所述驱动件连接。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安装架可转动地连接。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设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外周且绕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周向可转动。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和所述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第一导风组件的周向上排布;和/或,所述第二导风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三导风板的结构相同;和/或,所述第二导风组件还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导风板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三导风板转动。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分别活动连接,以使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联动;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与所述连接件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风板连接,用于驱动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同步转动。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开度最大且随所述安装架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掠过的区域的外轮廓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内轮廓线相同。
2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2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前述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可有效扩大空调器的出风范围,并保证空调器具有足够的出风量,从而提升空调器的工作性能,保证用户使用体验。
22.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区域ⅰ的局部放大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导风组件和第二导风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30.图7为图6中区域ⅱ的局部放大图。
31.图8为图6中区域ⅲ的局部放大图。
32.附图标记:
33.1000、出风框组件;
34.100、出风框;
110、出风风道;
35.200、第一导风组件;
36.210、安装架;
220、第一导风板;
230、第一驱动件;
37.240、第一传动轴;
250、连接件;
260、第四驱动件;
38.300、第二导风组件;
39.310、第二导风板;
311、连接板;
40.320、第二驱动件;
330、第二传动轴;
41.340、第三导风板;
341、配合板;
42.350、第三驱动件;
351、输出轴;
43.360、第三传动轴;
44.400、传动机构;
45.410、第一齿轮;
420、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8.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
49.结合图
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
包括:出风框
100、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50.其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出风框
100
限定有出风风道
110。
出风风道
110用于限定流经其的空气的流动路径,从而保证空气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流动,以便于将空气输送至预设空间内(如:室内),利用空气改变室内温度,达到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的目的,保证室内舒适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框
100
还限定有连通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出口用于将流经出风风道
110的空气排出,以实现将空气输送至预设空间内。
52.结合图
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导风组件
200
设于出风风道
110内,第一导风组件
200
包括可转动的安装架
210和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设于安装架
210且多个
第一导风板
220
相对于安装架
210可转动。
也就是说,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安装架
210和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均可转动,这样即可利用安装架
210带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转动,且使得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可相对于安装架
210转动。
53.其中,因第一导风组件
200
设在出风风道
110内,通过将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设置成可相对于安装架
210转动以及安装架
210可带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转动,以便于利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配合改变出风风道
110的出风方向,进而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
54.结合图
2、图3和图6所示,第二导风组件
300
设于出风风道
110,第二导风组件
300
包括第二导风板
310,第二导风板
310设于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且第二导风组件
300
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可转动,以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这样在实现改变出风风道
110出口的出风方向的同时,还可保证流经出口的空气量,也就是保证出口处具有足够的出风量,以此保证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量。
55.同时,将第二导风板
310设于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还可避免第二导风板
310阻碍第一导风组件
200
布设,也就是保证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导风板
220,进而保证第一导风板
220
的面积,提高第一导风板
220
的导风效果,也就是提高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导风效果。
56.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在出风风道
110内同时设置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并将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安装架
210可转动地设于出风风道
110,以及将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可转动设于安装架
210,这样在利用出风框组件
1000
导风时,即可利用安装架
210驱动第一导风板
220
转动和/或单独控制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相对于安装架
210转动,以改变第一导风板
220
的导风方向,从而改变出风风道
110的出风方向,使得出风风道
110的出风范围大,进而实现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
57.同时,将第二导风组件
300
的第二导风板
310可转动的设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以实现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从而改变出口的出风方向,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并保证流经出口的出风量,也就是保证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量,提升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58.在具体的示例中,当第一导风组件
200
控制出口朝左出风时,可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控制开启出口的左侧部分,以实现利用出风框组件
1000
朝左出风,并保证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均可通过出口的左侧排出,以此保证出风量,提高空调器的空气调节质量;相应地,当第一导风组件
200
控制出口朝右出风时,可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控制开启出口的右侧部分,以实现利用出风框组件
1000
朝右出风,并保证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均可通过出口的右侧排出。
59.此外,将第二导风组件
300
设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还可避免第二导风组件
300
占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布设空间,从而使得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导风板
220,进而保证第一导风板
220
的面积,提高第一导风板
220
的导风效果,也就是提高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导风效果。
60.综上,本技术的出风框组件
1000,出风范围大、出风量足且导风效果好。
61.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出风风道
110内同时设置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并将第二导风组件
300
设置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在实现扩
大出风框组件
1000
出风效果的同时,还可保证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导风效果以及出风量,从而使得空调器能够有效调节温度,并提升调节质量以及调节效率,提升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
210转动连接至出风框
100,以使得安装架
210可转动,并可利用出风框
100
支撑安装架
210,提高安装架
210的位置稳定性。
6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第二导风板
310设于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可以是,第二导风板
310与第一导风组件
200
转动连接,以实现利用第一导风组件
200
支撑第二导风板
310,提高第二导风板
310的位置稳定性;当然,第二导风板
310也可与出风框
100
的其他结构转动连接,这样也可保证第二导风板
310的位置稳定性,并使得第二导风板
310可相对于第一导风组件
200
转动。
6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板
220
的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也就是说,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导风板
220
的转动轴线不同,这样可使得第一导风板
220
能够朝向不同方向导风,以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
66.同时,将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均设置成沿第一方向延伸,以使得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使得第二导风板
310可绕第一导风板
220
的外周转动,便于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开关部分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
6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图6中所示出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图6中所示出的左右方向,也就是说,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板
220
的转动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这样当安装架
210绕转动轴线转动时,可改变第一导风板
220
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进而实现利用第一导风板
220
朝左或朝右送风,当第一导风板
220
绕转动轴线转动时,可改变第一导风板
220
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而实现利用第一导风板
220
朝上或朝下送风,这样当同时转动安装架
210和第一导风板
220
时,即可实现利用第一导风板
220
朝上方、下方、左方、右方、正前方、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或右下方送风,以此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
68.同时,当第二导风板
310绕转动轴线转动时,可改变第二导风板
310在第一导风板
220
周向上的位置,以此改变第二导风板
310覆盖出口的覆盖面积,达到开闭部分出口的目的。
69.在具体的示例中,当利用安装架
210和第一导风板
220
配合实现朝上方、下方、左方、右方或正前方送风时,控制第二导风板
310朝远离出口的方向移动,避免第二导风板
310遮挡出口,从而使得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能够从出口处排出,保证出风量;当利用安装架
210和第一导风板
220
配合实现朝左上方或左下方送风时,控制第二导风板
310遮挡出口的右侧部分,从而使得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能够从出口的左侧处排出,这样在实现朝向左侧送风的同时,还可保证出风量;当利用安装架
210和第一导风板
220
配合实现朝右上方或右下方送风时,控制第二导风板
310遮挡出口的左侧部分,从而使得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能够从出口的右侧处排出,这样在实现朝向右侧送风的同时,并保证出风量。
70.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重合。
以使
得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延伸一致,同时,因第一导风板
220
设于安装架
210,通过上述设置还可避免第二导风板
310在转动过程中止抵第一导风板
220,也就是避免第一导风板
220
阻碍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确保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能够有效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71.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
6、图7和图8所示,第二导风板
310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连接板
311,两个连接板
311分别与安装架
210可转动地连接。
以实现第二导风板
310与安装架
210的转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导风组件
300
可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转动,以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同时,还可利用安装架
210支撑第二导风板
310,以提高第二导风板
310的位置稳定性。
72.可选地,连接板
311与安装架
210的转动连接点与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重合,从而使得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重合,以避免第一导风板
220
阻碍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确保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能够有效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73.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导风板
310设于安装架
210的外周,以实现将第二导风板
310设在第一导风板
220
的外周,从而使得第二导风组件
300
可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转动。
74.可选地,两个连接板
311一体成型在第二导风板
310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增加连接板
311与第二导风板
310的连接强度,并降低连接质量,从而确保利用连接板
311能够稳定将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设于安装架
210。
75.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导风板
310连接至安装架
210,还可确保当安装架
210转动时,安装架
210可带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以避免在安装架
210转动后,第二导风板
310遮挡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
76.在具体的示例中,当需要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时,可首先在安装架
210转动时带动第二导风板
310同步转动,待安装架
210转动时预设位置后,再单独控制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以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达到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保证出风方向以及出风风量的目的。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
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导风组件
200
还包括第一驱动件
230,第一驱动件
230
与安装架
210连接以驱动安装架
210转动。
从而使得安装架
210在出风风道
110内可转动,以便于利用安装架
210调节第一导风板
220
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达到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出风范围的目的。
78.可选地,第一驱动件
230
可为旋转电机或旋转气缸等,第一驱动件
230
的输出端连接安装架
210,以便于利用第一驱动件
230
驱动安装架
210转动。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
4、图5和图6所示,第二导风组件
300
还包括第二驱动件
320,第二驱动件
320
与第二导风板
310连接以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
从而使得第二导风板
310可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转动,以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达到改变出口的出风方向以及提高出风量的目的。
80.可选地,第二驱动件
320
可为旋转电机或旋转气缸等,第二驱动件
320
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导风板
310,以便于利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
81.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二驱动件
320
的输出端与连接板
311固定连接,利用第二驱动

320
驱动连接板
311转动,达到利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的目的。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
4、图5和图6所示,第一驱动件
230
与第二驱动件
320
位于安装架
210沿其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
因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重合,将第一驱动件
230
与第二驱动件
320
设置成位于安装架
210沿其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也就是实现将第一驱动件
230
与第二驱动件
320
设置成位于第二导风板
310沿其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以便于利用第一驱动件
230
驱动安装架
210沿其转动轴线转动以及利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沿其转动轴线转动。
83.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
5、图6和图7所示,第一驱动件
230
与安装架
210通过第一传动轴
240
连接,第二驱动件
320
与第二导风板
310通过第二传动轴
330
连接,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布置且二者相对可转动。
其中,将第一驱动件
230
与安装架
210设置成通过第一传动轴
240
连接,以实现利用第一驱动件
230
驱动安装架
210转动,将第二驱动件
320
与第二导风板
310设置成通过第二传动轴
330
连接,以实现利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从而使得安装架
210和第二导风板
310均可沿其转动轴线转动。
84.需要说明的是,因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重合,因此,本技术将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布置且二者相对可转动,这样确保第一传动轴
240
能够与安装架
210连接以及第二传动轴
330
能够与第二导风板
310连接的同时,还可避免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在转动过程相对影响,从而确保安装架
210在转动过程中,第二导风板
310相对于安装架
210位置稳定,以及使得第二导风板
310可相对安装架
210移动。
85.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布置,可以是第一传动轴
240
套设在第二传动轴
330
的外周;或,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在第一传动轴
240
外周,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制。
86.可选地,当第一传动轴
240
套设在第二传动轴
330
的外周时,第一传动轴
240
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避让孔,第二传动轴
330
通过第一避让孔设于第一传动轴
240
并与第一避让孔的孔壁间隔设置,以使得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布置且二者相对可转动;相应地,当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在第一传动轴
240
外周,第二传动轴
330
内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避让孔,第一传动轴
240
通过第二避让孔设于第二传动轴
330
并与第二避让孔的孔壁间隔设置,以使得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布置且二者相对可转动。
87.可选地,第一传动轴
240
的一端连接第一驱动件
230
的输出端,第一传动轴
240
的另一端连接安装架
210,第一传动轴
240
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重合,以便于利用第一驱动件
230
驱动安装架
210沿其转动轴线转动。
88.可选地,第二传动轴
330
的一端连接第二驱动件
320
的输出端,第二传动轴
330
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导风板
310,第二传动轴
330
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风板
3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重合,以便于利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沿其转动轴线转动。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在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中,位于外侧的传动轴与对应的驱动件通过传动机构
400
传动连接。
这里是指,当第一传动轴
240
套设在第二传动轴
330
的外周时,第一传动轴
240
与第一驱动件
230
通过传动机构
400
传动连接;当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在第一传动轴
240
的外周时,第二传动轴
330
与第二驱动件
320
通过传动机构
400
传动连接,以确保位于安装架
210一端的第一驱动件
230
和第二驱动件
320
可分别
驱动安装架
210以及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
9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传动轴
240
和第二传动轴
330
中,位于内侧的传动轴可直接与对应的驱动件连接,以简化出风框组件
1000
的结构,进而降低出风框组件
1000
的配合难度。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在第一传动轴
240
的外侧,第一驱动件
230
与安装架
210通过第一传动轴
240
直接连接。
以便于利用第一驱动件
230
驱动安装架
210转动,同时还可降低第一驱动件
230
与安装架
210的连接难度,并实现简化出风框组件
1000
的结构。
92.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二驱动件
320
与第二导风板
310通过第二传动轴
330、传动机构
400
传动连接。
以便于利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从而使得位于安装架
210一端的第一驱动件
230
和第二驱动件
320
可分别驱动安装架
210以及第二导风板
310沿其转动轴线转动。
9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传动机构
400
包括第一齿轮
410和第二齿轮
420,第一齿轮
410与位于外侧的传动轴连接,第二齿轮
420
与第一齿轮
410啮合且与对应的驱动件连接。
这样当驱动件动作时,即可利用驱动件驱动第二齿轮
420
转动,并利用第二齿轮
420
带动第一齿轮
410转动,第一齿轮
410转动后带动与其相连的传动轴转动,达到利用驱动件驱动相对应地结构件转动的目的。
94.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齿轮
410与第二传动轴
330
连接,第二齿轮
420
与第一齿轮
410啮合且与第二驱动件
320
连接。
第二驱动件
320
用于通过第二齿轮
420、第一齿轮
410配合第二传动轴
330
转动,从而达到利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的目的。
9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导风板
310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导风板
310的横截面形状为沿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延伸的弧形。
其中,这里所说的横截面可以理解为是平行于左右方向的平面,将第二导风板
310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沿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延伸的弧形,以使得第二导风板
310形成为设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弧形板,这样在安装架
210带动第二导风板
310转动时,可避免第二导风板
310止抵于出风框
100,也就是避免第二导风板
310阻碍安装架
210的转动,以此保证安装架
210的转动范围,也就是保证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
9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导风板
220
的外轮廓线为与第二导风板
310的横截面形状对应的弧形。
以避免第一导风板
220
阻碍第二导风板
310绕其周向转动,也就是确保第二导风板
310能够有效绕第一导风板
220
的周向转动,达到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开闭出风风道
110出口的至少一部分的目的。
97.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
6、图7和图8所示,第二导风组件
300
还包括第三导风板
340,第三导风板
340
设于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且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可转动。
以便于利用第三导风板
340
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实现改变出风风道
110出口的出风方向,并保证流经出口的空气量,以此保证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量。
98.也就是说,本技术不仅设置第二导风板
310来控制出口的开口大小,还利用第三导风板
340
来控制出口的开口大小,从而确保当利用第一导风板
220
朝左或朝右送风时,出口能够有效朝左或朝右出风,并保证出风量。
99.可选地,第三导风板
340
的转动轴线重合和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
避免第三导风板
340
在转动过程中止抵第一导风板
220,也就是避免第一导风板
220
阻碍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从而确保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能够有效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
6、图7和图8所示,第三导风板
340
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配合板
341,两个配合板
341分别与安装架
210可转动地连接。
以实现第三导风板
340
与安装架
210的转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导风组件
300
可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转动,以利用第三导风板
340
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同时,还可利用安装架
210支撑第三导风板
340,以提高第三导风板
340
的位置稳定性。
101.可选地,配合板
341与安装架
210的转动连接点与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重合,从而使得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和第三导风板
340
的转动轴线重合,以避免第一导风板
220
阻碍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确保利用第三导风板
340
能够有效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6所示,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上排布。
以使得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均设于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且第二导风组件
300
和第三导风板
340
均可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转动,以调整出口的开口大小。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
310的结构与第三导风板
340
的结构相同。
以降低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的制造难度以及装配难度,同时还可提高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的装配效率。
10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风板
310的结构与第三导风板
340
的结构相同,也就是说,第三导风板
340
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三导风板
340
的横截面形状为沿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延伸的弧形,以避免第三导风板
340
阻碍安装架
210转动,以此保证安装架
210的转动范围。
105.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导风板
310的横截面的弧形长度与第三导风板
340
的横截面的弧形长度之和小于第一导风板
220
的周长,这样将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上排布时,可使得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能够间隔设置以避让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从而便于将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经出口排出。
106.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设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相对两侧,当第一导风组件
200
朝左输送空气时,位于右侧的第二导风板
310或第三导风板
340
朝左转动并遮挡出口的右侧部分,从而使得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能够从出口的左侧处排出,这样在实现朝向左侧送风的同时,还可保证出风量;当第一导风组件
200
朝右输送空气时,位于左侧的第二导风板
310或第三导风板
340
朝右转动并遮挡出口的左侧部分,从而使得出风风道
110内的空气能够从出口的右侧处排出,这样在实现朝向右侧送风的同时,还可保证出风量。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
4、图6和图8所示,第二导风组件
300
还包括第三驱动件
350,第三驱动件
350
与第三导风板
340
连接以驱动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
从而使得第三导风板
340
可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转动,以利用第三导风板
340
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达到改变出口的出风方向以及提高出风量的目的。
108.可选地,第三驱动件
350
可为旋转电机或旋转气缸等,第三驱动件
350
的输出端连
接第三导风板
340,以便于利用第三驱动件
350
驱动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
109.可选地,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三驱动件
350
位于安装架
210沿其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
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件
230
和第二驱动件
320
位于安装架
210的一端,第三驱动件
350
位于安装架
210的另一端,以实现合理化利用安装架
210两端的空间,便于利用驱动件分别驱动安装架
210、第二导风板
310和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
110.在一些示例中,也可将第一驱动件
230
和第三驱动件
350
设在安装架
210的一端,将第二驱动件
320
设在安装架
210的另一端,也就是说,可将第一驱动件
230、第二驱动件
320
和第三驱动件
350
中的任意两个设在安装架
210的一端,将另一个设在安装架
210的另一端,以实现合理化利用安装架
210两端的空间。
111.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三驱动件
350
与第三导风板
340
通过第三传动轴
360
连接,以实现利用第三驱动件
350
驱动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从而使得第三导风板
340
可沿其转动轴线转动。
11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三传动轴
360
固定连接在第三驱动件
350
的输出轴
351上,安装架
210和连接板
311均可第三驱动件
350
的输出轴
351转动连接,以实现利用第三驱动件
350
驱动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的同时,还可利用第三驱动件
350
支撑安装架
210和第二导风板
310。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风板
220
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沿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排布。
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配合以确保第一导风组件
200
能够有效调整出风风道
110的出风方向,从而实现调节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保证出风质量。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导风组件
200
还包括连接件
250
和第四驱动件
260,连接件
250
与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分别活动连接,以使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联动,第四驱动件
260
与连接件
250
或者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
220
连接,用于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同步转动。
从而实现利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调整出风风道
110的出风方向。
115.可选地,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的相对两端均可转动时设于安装架
210,安装架
210用于支撑第一导风板
220,以确保在第四驱动件
260
的驱动下,第一导风板
220
能够有效相对于安装架
210转动,从而实现调整出风风道
110的出风方向。
116.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四驱动件
260
设于安装架
210,一方面便于利用安装架
210支撑第四驱动件
260,提高第四驱动件
260
的位置稳定性,另一方面还可确保第四驱动件
260
能够靠近第一导风组件
200
设置,从而便于利用第四驱动件
260
驱动第一导风组件
200
转动。
117.可选地,第四驱动件
260
为直线电机,直线电机的输出端与连接件
250
固定连接,第四驱动件
260
用于驱动连接件
250
移动,从而实现驱动第一导风板
220
相对于安装架
210转动。
118.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第四驱动件
260
为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输出端通过传动件(如:齿轮齿条机构)与连接件
250
固定连接,以驱动连接件
250
移动,从而实现驱动第一导风板
220
相对于安装架
210转动。
119.在另一些示例中,当第四驱动件
260
为旋转电机时,旋转电机也可设在其中一个第一导风板
220
的转动轴线的一端,旋转电机用于驱动其中一个第一导风板
220
转动,以实现带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同时相对于安装架
210转动。
1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导风板
220
开度最大且随安装架
210转动过程中,第一导风板
220
掠过的区域的外轮廓线与第二导风板
310的内轮廓线相同。
其中,这里所说的第一导风板
220
开度最大可以理解为是第一导风板
220
平行于前后方向,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第一导风板
220
的外轮廓线与第二导风板
310的内轮廓线相适配,以确保第二导风板
310能够有效绕第一导风板
220
的周向转动,也就是避免第一导风板
220
阻碍第二导风板
310绕其周向转动,达到利用第二导风板
310开闭出风风道
110出口的至少一部分的目的。
122.相应地,在第一导风板
220
开度最大且随安装架
210转动过程中,第一导风板
220
掠过的区域的外轮廓线与第三导风板
340
的内轮廓线相同。
避免第一导风板
220
阻碍第三导风板
340
绕其周向转动,达到利用第三导风板
340
开闭出风风道
110出口的至少一部分的目的。
123.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风道
110、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的数量为一个。
以实现改变出风框组件
1000
出风方向的同时,还可简化出风框组件
1000
的结构,降低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制造成本以及制造难度。
12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
1、图2和图3所示,出风风道
110、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多个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多个第二导风组件
300
分别一一对应地设于多个出风风道
110内。
多个出风风道
110、多个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多个第二导风组件
300
配合可进一步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保证出风质量。
125.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
1、图2和图3所示,出风风道
110、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两个第二导风组件
300
分别一一对应地设于两个出风风道
110内,两个出风风道
110分别位于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左右两侧,以实现扩大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出风范围。
126.需要说明的是,当出风风道
110、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时,两个出风风道
110的出风方向可相同也可不同,不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127.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12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
129.其中,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
为前述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
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130.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前述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可有效扩大空调器的出风范围,并保证空调器具有足够的出风量,从而提升空调器的工作性能,保证用户使用体验。
131.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空调器,这里的空调器可以是挂壁式空调,也可以是落地式空调。
132.其中,空调器包括出风框组件
1000,如图1所示,出风框组件
1000
包括出风框
100、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133.其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出风框
100
限定有两个出风风道
110,两个出风风道
110间隔设在出风框
100
的左右两侧,每个出风风道
110内均设有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134.结合图
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导风组件
200
包括安装架
210、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第一驱动件
230、连接件
250
和第四驱动件
260,第一驱动件
230
通过第一传动轴
240
与安装架
210连接以驱动安装架
210转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沿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排布并设于安装架
210,连接件
250
与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分别活动连接,以使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相对于安装架
210可转动,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导风板
220
的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四驱动件
260
与连接件
250
连接,用于驱动多个第一导风板
220
同步转动。
135.结合图
2、图3和图6所示,第二导风组件
300
包括第二导风板
310、第三导风板
340、第二驱动件
320
和第三驱动件
350,第二导风板
310、第三导风板
340
均设于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外周并在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上排布,第二导风板
310、第三导风板
340
的长度方向沿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导风板
310、第三导风板
340
的横截面形状为沿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延伸的弧形。
136.第二驱动件
320
与第一驱动件
230
位于安装架
210沿其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第二驱动件
320
通过第二传动轴
330、传动机构
400
与第二导风板
310连接,第二传动轴
330
套设在第一传动轴
240
外周且可相对于第一传动轴
240
转动,第二驱动件
320
驱动第二导风板
310绕第一导风组件
200
的周向转动,第三驱动件
350
位于安装架
210沿其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第三驱动件
350
驱动第三导风板
340
转动,第二导风板
310、第三导风板
340
的转动轴线和安装架
210的转动轴线重合,以开闭出风风道
110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
1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38.图
1、图2和图3中均显示了两个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两个第二导风组件
300
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上面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三个或者更多个第一导风组件
200
和第二导风组件
300
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3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
1000
及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例如第一驱动件
230、第二驱动件
320、第三驱动件
350
和第四驱动件
260
的结构以及驱动原理等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14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