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粘带的制作方法-k8凯发

文档序号:36576500发布日期:2023-12-30 12:02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粘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粘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粘带。


背景技术:

2.自粘带一般以橡胶为基体材料,通过添加增粘剂制成具有自粘性的胶带。自粘带的使用方法为:按照一定的角度,将自粘带缠绕在需要保护的物体上,边缠绕边将自粘带进行拉长(拉伸10%-100%),且缠绕在物体上的后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搭接在相邻的上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上,即自粘带以半搭接的型式缠绕在物体上。自粘带相互搭接缠绕后与物体融为一体,具有绝缘、密封性强等特点;自粘带主要用于电线、电缆接头等的绝缘密封或防水,也可用于管道的保护、修补、密封等。
3.现有的自粘带的横截面为矩形,即自粘带的中间区域与自粘带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区域的厚度是相同的,如中国专利cn202122444512.5公开的硅橡胶自粘带,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基材层和剥离保护层。其中,基材层为横截面是矩形的带状结构。现有的自粘带缠绕完成后,由于后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缠绕在了上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上,使得后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了高度差,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易产生空包,进而使各圈自粘带与需要保护的物体之间贴合度较差,影响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粘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自粘带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保证了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粘带,包括自粘带本体,所述自粘带本体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部、中间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的厚度由所述中间部向远离所述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厚度由所述中间部向远离所述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边缘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中间部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五表面的两端相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分别与所述第六表面的两端相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
7.优选的,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共面,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五表面共面。
8.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端部的厚度均小于等于0.2mm。
9.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的横截面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边沿为第一边沿,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横截面上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应的边沿为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和所述第二边沿关于所述中间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横截面均为梯形。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
12.优选的,所述第一边沿和所述第二边沿均为弧线。
13.优选的,所述第一边沿远离所述中间部的端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
14.优选的,所述第一边沿远离所述中间部的端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为(0,0.2]mm。
15.优选的,所述中间部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边缘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的宽度之和的比值为不小于1:3。
1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粘带,第一边缘部的厚度由中间部向远离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边缘部的厚度由中间部向远离中间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当自粘带缠绕在物体上时,后一圈的自粘带的边缘缠绕在了上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上,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粘带能够使后一圈自粘带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的高度差减小,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即自粘带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同时,由于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使得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能够更好地贴合,从而保证了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粘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实施例2提供的自粘带的a-a的剖视图;
21.图3为实施例3提供的自粘带的a-a的剖视图;
22.图4为实施例4提供的自粘带的a-a的剖视图;
23.图5为实施例5提供的自粘带的a-a的剖视图;
24.图中:100、自粘带;1、自粘带本体;2、第一边缘部;201、第一表面;202、第二表面;203、第一边沿;3、中间部;301、第五表面;302、第六表面;4、第二边缘部;401、第三表面;402、第四表面;403、第二边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粘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自粘带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自粘带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保证了自粘带的使用效果。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实施例12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粘带100,包括自粘带本体1,自粘带本体1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部2、中间部3和第二边缘部4,第一边缘部2的厚度由中间部3向远离中间部3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边缘部4的厚度由中间部3向远离中间部3的方向逐渐减小,当自粘带100缠绕在物体上时,后一圈的自粘带100的边缘缠绕在了上一圈自粘带100的边缘上,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粘带100能够使后一圈自粘带100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的高度差减小,使自粘带100与物体之间不易产生空包,即自粘带100与物体之间具有较好的贴合度;第一边缘部2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一表面201和第二表面202,第二边缘部4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三表面401和第四表面402,中间部3厚度方向的两个表面为第五表面301和第六表面302,第一表面201和第四表面402分别与第五表面301的两端相接,第二表面202和第三表面401分别与第六表面302的两端相接,第一表面201和第三表面401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即第一表面201和第三表面401相互搭接时第一表面201和第三表面401能够完全接触,使得第一表面201和第三表面401能够更好地贴合,从而保证了自粘带100的使用效果。
3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表面202和第六表面302共面,第四表面402和第五表面301共面。使用时,第二表面202、第六表面302用于与物体直接接触,或者第四表面402、第五表面301用于与物体直接接触,如先将第一圈自粘带100的第二表面202、第六表面302直接缠绕在物体外壁上,再将第二圈自粘带100的第二表面202、第六表面302直接缠绕在物体外壁上且将第二圈自粘带100的第三表面401搭接在第一圈自粘带100的第一表面201上,同理,将第n 1圈自粘带100的第二表面202、第六表面302直接缠绕在物体外壁上且将第n 1圈自粘带100的第三表面401搭接在第n圈自粘带100的第一表面201上,从而实现自粘带100的绝缘、密封等作用。由于第二表面202和第六表面302共面,第四表面402和第五表面301共面,使得自粘带100与物体直接接触的部分均能够较好地与物体的外壁贴合。
3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边缘部2和第二边缘部4远离中间部3的端部的厚度均小于等于0.2mm。将自粘带100缠绕在需要保护的物体上时,需要边缠绕边将自粘带100进行拉长(拉伸10%-100%),将第一边缘部2和第二边缘部4远离的外边缘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0.2mm,使得第一边缘部2和第二边缘部4远离的外边缘经过拉长后的厚度很薄,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后一圈自粘带100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的高度差很小,即保证了良好的贴合度,有效地减小或避免空包现场的产生。
32.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边缘部2的横截面上与第一表面201相对应的边沿为第一边沿203,第二边缘部4的横截面上与第三表面401相对应的边沿为第二边沿403,第一边沿203和第二边沿403关于中间部3的中心对称设置,从而使第一表面201和第三表面401相互搭接时能够相互匹配、相互互补,使后一圈自粘带100的边缘与自身的中间区域之间产生的高度差减小,从而提高自粘带100与物体之间的贴合度。
33.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间部3的宽度与第一边缘部2和第二边缘部4的宽度之和的比值为不小于1:3。
34.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自粘带本体1的宽度为25mm,中间部3的宽度为15mm,第一边
缘部2和第二边缘部4的宽度均为5mm,第二边缘部4的厚度为0.5mm。
35.需要说明的是,自粘带本体1包括带体层和自粘层,自粘层粘接在带体层的一侧表面上,用于将带体层与物体的外表面粘接。带体层的材料优选为橡胶。
36.实施例237.如图2所示,第一边缘部2和第二边缘部4的横截面均为梯形。本实施例中的自粘带100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的自粘带100的结构相同。
38.实施例339.如图3所示,第一边缘部2和第二边缘部4的横截面均为三角形。本实施例中的自粘带100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的自粘带100的结构相同。
40.实施例441.如图4所示,第一边沿203和第二边沿403均为弧线,第一边沿203远离中间部3的端点与第二表面202之间的距离为0。本实施例中的自粘带100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的自粘带100的结构相同。
42.实施例543.如图5所示,第一边沿203和第二边沿403均为弧线,第一边沿203远离中间部3的端点与第二表面202之间的距离为(0,0.2]mm。本实施例中的自粘带100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1中的自粘带100的结构相同。
44.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