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潜水壳的制作方法-k8凯发

文档序号:36579145发布日期:2023-12-30 14:2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相机潜水壳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防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相机潜水壳。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拍摄设备进入到生产生活中,甚至可以在水下进行拍摄作业,而专业潜水相机主要由单反相机或专业摄像机加上潜水壳等配件组成,通过潜水壳对相机设备进行防护,以防止相机设备遇水损坏。
3.相关技术中,潜水壳通常由上壳与下壳组成,上壳与下壳枢转连接在一起,并在上壳与下壳相互贴合的表面上设置有密封圈(如硅胶圈),当上壳与下壳关闭时,通过挤压密封圈来实现密封。
但由于上壳与下壳的贴合面过大,在挤压密封圈的过程中易导致密封圈出现局部变形或错位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相机设备的密封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相机潜水壳中的密封圈易出现局部变形或错位等不良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相机潜水壳。
5.一种相机潜水壳,用于放置相机,所述相机潜水壳包括:
6.第一外壳,呈一端开口的腔体式结构;
7.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且其可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
8.密封环,注塑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在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内部形成有放置所述相机的容置腔。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呈一端开口的腔体式结构,且其开口端可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
10.所述密封环注塑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和/或所述第二外壳的开口端。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和/或所述第二外壳的开口端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密封环注塑于所述限位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环形台面;
13.或者,所述限位部为环形槽,且所述环形槽开口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外壳的外表面。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槽开口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环形槽槽底的宽度。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环注塑于所述第二外壳靠近其开口端的一侧,所述密封环的外表面具有环形凸起,当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时,所述环形凸起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一外壳的侧壁。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凸起为两个,当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时,两个所述环形凸起均抵接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在靠近其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卡接槽,两个所
述环形凸起均可抵接于所述卡接槽内。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槽为l型槽,两个所述环形凸起间隔凸出于所述密封环的外表面,当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时,两个所述环形凸起中的其中一个抵接于所述卡接槽中的其中一侧壁,其另外一个抵接于所述卡接槽中的另外一侧壁。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环还具有衔接两个所述环形凸起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为圆弧面,当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时,所述过渡面可抵接于所述卡接槽的侧壁。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为硬胶注塑而成,所述密封环为软胶注塑而成。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或所述第二外壳设置有防水层,在所述相机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情况下,所述防水层间隔位于所述相机的操作部的外侧。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由硅胶或薄膜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外壳和/或所述第二外壳。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相机的操作部为触控屏幕,所述防水层为透明状,且所述防水层在所述触控屏幕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所述触控屏幕。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卡接件,当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时,所述卡接件用于卡紧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件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卡接件沿所述第一外壳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多个所述卡接件均可钩设于所述第二外壳。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环注塑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在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情况下,所述密封环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二外壳的侧壁;
27.或者,所述密封环注塑于所述第二外壳的开口端,在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情况下,所述密封环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一外壳的侧壁;
28.或者,所述密封环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密封环分别注塑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和所述第二外壳的开口端,在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情况下,两个密封环相互抵接;
29.或者,所述密封环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密封环分别注塑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开口端和第二外壳的开口端,在所述第二外壳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情况下,设置于第一外壳的开口端的密封环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二外壳的侧壁,设置于第二外壳的开口端的密封环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一外壳的侧壁,并且两个密封环相较于第一外壳底部的高度不相同。
30.上述相机潜水壳,第二外壳枢转连接于第一外壳,使得第二外壳能够在第一外壳上进行转动运动,并可形成容置腔供相机的容纳放置。
当第二外壳扣合于第一外壳时,密封环抵接于与其相近的第一外壳的侧壁或第二外壳的侧壁,由于密封环具有柔性,密封环挤压变形而紧贴第一外壳侧壁或第二外壳侧壁,以对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密封,当相机进行水下拍摄作业时,防止水或其他液体介质进入至容置腔内对相机造成损坏。
本技术提供的相机潜水壳,由于密封环注塑于第一外壳的开口端,使密封环与第一外壳一体成型,于第二外壳在第一外壳上的转动过程中,密封环不易出现局部变形或错位等不良现象,且相机潜水壳的防水密封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31.图1为部分实施例中相机潜水壳的俯视图。
32.图2为图1中a-a向结构剖视图。
33.图3为图2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34.图4为另外实施例中相机潜水壳的俯视图。
35.图5为图4中c-c向结构剖视图。
36.图6为部分实施例中密封环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
38.100、相机潜水壳;
39.110、第一外壳;
111、卡接槽;
120、第二外壳;
121、环形槽;
130、密封环;
131、环形凸起;
132、过渡面;
140、容置腔;
150、防水层;
160、卡接件;
200、相机;
210、触控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
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5.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
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
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如若存在,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6.如图
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相机潜水壳
100,相机潜水壳
100
用于放置相机
200,相机
200
具有触控屏幕
210,供用户对相机
200
进行操作并使相机
200
按照既定指令进行水下拍摄作业。
相机潜水壳
100
包括第一外壳
110、第二外壳
120
以及密封环
130。
47.第一外壳
110呈一端开口的腔体式结构,即第一外壳
110具有开口端,且第一外壳
110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
110为硬胶注塑而成,如第一外壳
110可以为聚碳酸酯(pc)、酚醛树脂等注塑而成。
48.第二外壳
120
呈一端开口的腔体式结构,即第二外壳
120
具有开口端,且第二外壳
120
内部也形成有容置空间。
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二外壳
120
可以是盖体。
第二外壳
120
枢转连接于第一外壳
110,换言之,第二外壳
120
在第一外壳
110上可转动,使第二外壳
120
与第一外壳
110形成翻转式结构。
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可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并且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内部形成有容置腔
140,容置腔
140
可供相机
200
的容纳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外壳
120
为硬胶注塑而成,如第二外壳
120
可以为聚碳酸酯(pc)、酚醛树脂等注塑而成。
49.密封环
130
注塑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如在本实施例中,成型后的密封环
130
围设于第一外壳
110周缘侧壁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周缘侧壁,且密封环
130
为软胶注塑而成,如密封环
130
可以为热可塑性聚氨酯(tpu)、硅胶等注塑而成。
换言之,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插设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此时,密封环
130
注塑设于第二外壳
120
的外侧周缘,所述密封环
130
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一外壳
110的侧壁。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环
130
仅注塑于第一外壳
110的周缘侧壁,所述密封环
130
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二外壳
120
的侧壁。
50.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环
130
为两个,且两个密封环
130
中的其中一个围设于第一外壳
110的周缘侧壁,两个密封环
130
中的另外一个围设于第二外壳
120
的周缘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所述第一外壳
110的情况下,设置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的密封环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二外壳
120
的侧壁,设置于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的密封环抵接于与其相近的所述第一外壳
110的侧壁,并且两个密封环相较于第一外壳
110底部的高度不相同,从而两个密封环彼此错位而不会相互抵接,而是直接抵接到外壳的侧壁。
其中,第一外壳
110的底部可以是其背离开口的一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的情况下,两个密封环
130
相互抵接,彼此相互挤压变形而紧贴。
51.密封环
130
对应抵接于与其相近的第一外壳
110的侧壁或第二外壳
120
的侧壁,由于密封环
130
具有柔性,密封环
130
挤压变形而紧贴第一外壳
110侧壁或第二外壳
120
侧壁,以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密封,当相机
200
进行水下拍摄作业时,防止水或其他液体介质进入至容置腔
140
内对相机
200
造成损坏。
52.上述相机潜水壳
100,第二外壳
120
枢转连接于第一外壳
110,使得第二外壳
120
能够在第一外壳
110上进行转动运动,并可形成容置腔
140
供相机
200
的容纳放置。
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密封环
130
抵接于与其相近的第一外壳
110的侧壁或第二外壳
120
的侧壁,由于密封环
130
具有柔性,密封环
130
挤压变形而紧贴第一外壳
110侧壁或第二外壳
120
侧壁,以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密封,当相机
200
进行水下拍摄作业时,防止水或其他液体介质进入至容置腔
140
内对相机
200
造成损坏。
本技术提供的相机潜水壳
100,由于密封环
130
注塑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使密封环
130
与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
一体成型,于第二外壳
120
在第一外壳
110上的转动过程中,密封环
130
不易出现局部变形或错位等不良现象,且相机潜水壳
100
的防水密封可靠性高。
53.一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设置有限位部,密封环
130
注塑于限位部,以将密封环
130
注塑成型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
其中,限位部可对密封环
130
在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成型位置进行限定,进一步防止密封环
130
在长期挤压过程中出现局部变形或错位等不良现象。
54.具体地,如图2与图3所示,限位部为环形槽
121,所述环形槽可以为l形槽、u形槽或者其他形状。
并且环形槽
121开口于第一外壳
110的外表面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外表面。
如在本实施例中,环形槽
121可通过挤压、模压等方式与第二外壳
120
一体成型,以简化第二外壳
120
与环形槽
121的成型工艺,节省第二外壳
120
与环形槽
121的制造成本。
密封环
130
为液态硅胶注塑成型于环形槽
121内,即在环形槽
121内采用注塑技术一体共模成型有密封环
130,使得密封环
130
与第二外壳
120
成型为一体式的防水结构,在第二外壳
120
的转动过程中,密封环
130
不易出现局部变形或错位等不良现象,且相机潜水壳
100
的防水密封可靠性高。
由于液态硅胶具有优异的透明度、抗撕裂强度、回弹性、抗黄变性、热稳定性、耐水、透气性好、耐热老化性和耐候性,同时粘度适中、便于操作,液态硅胶制品透明性高,可看到成品是否有气泡等缺陷。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液态硅胶作为密封环
130
的注塑原料,利用液态硅胶柔软性及塑性好的特点,且密封环
130
在抵接过程中易变形,可较好地贴合于第一外壳
110侧壁,更好地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密封。
在其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环形槽
121还可以通过挤压、模压等方式与第一外壳
110一体成型;或者环形槽
121为两个,两个环形槽
121通过挤压、模压等方式分别与第一外壳
110、第二外壳
120
一体成型,并且密封环
130
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也可以为环形台面,环形台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和/或所述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
例如,环形台面设置于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密封环
130
为液态硅胶注塑成型于环形台面,具体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也可通过点胶工艺将密封环
130
粘接于环形槽
121内,或者,直接将密封环
130
卡接于环形槽
121内。
55.为了提高相机潜水壳
100
的密封防水效果,一实施例中,如图
1-图3所示,环形槽
121开口端的宽度小于环形槽
121槽底的宽度,即环形槽
121从其开口端朝向内部延伸结构为渐扩状。
一方面,使得成型于环形槽
121内的密封环
130
无法取出,以提高密封环
130
与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成型稳定性;另一方面,成型于环形槽
121内的密封环
130
可制备得更粗,在密封环
130
的挤压过程中有更多的变形余量,可提高相机潜水壳
100
的密封防水效果。
56.一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密封环
130
注塑于第二外壳
120
靠近其开口端的一侧,即密封环
130
围设于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附近。
密封环
130
的外表面具有环形凸起
131,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环形凸起
131抵接于与其相近的第一外壳
110的侧壁。
由于在挤压过程中,环形凸起
131相较于密封环
130
本体具有更好的柔性与更大的变形,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环形凸起
131更易变形而紧贴第一外壳
110的侧壁,以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密封,当相机
200
进行水下拍摄作业时,防止水或其他液体介质进入至容置腔
140
内对相机
200
造成损坏。
57.进一步地,如图
1-图5所示,环形凸起
131为两个,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即第二外壳
120
的开口端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两个环形凸起
131均抵接于第一外壳
110的开口端,由于两个环形凸起
131均具有柔性,两个环形凸起
131挤压变形而紧贴第一外壳
110的侧壁,以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密封,当相机
200
进行水下拍摄作业时,防止水或其他液体介质进入至容置腔
140
内对相机
200
造成损坏。
58.上述相机潜水壳
100,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两个环形凸起
131均受挤压而贴合于第一外壳
110侧壁,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双重密封,以进一步提高相机潜水壳
100
的密封防水效果。
59.一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5所示,第一外壳
110在靠近其开口端的一侧设有卡接槽
111,如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槽
111与第一外壳
110通过挤压、模压等方式一体成型,以简化第一外壳
110与卡接槽
111的成型工艺,节省第一外壳
110与卡接槽
111的制造成本。
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两个环形凸起
131均可抵接于卡接槽
111内,以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缝隙进行密封,当相机
200
进行水下拍摄作业时,防止水或其他液体介质进入至容置腔
140
内对相机
200
造成损坏。
60.具体地,如图3与图5所示,卡接槽
111为l型槽,两个环形凸起
131间隔凸出于密封环
130
的外表面。
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两个环形凸起
131中的其中一个抵接于卡接槽
111中的其中一侧壁,两个环形凸起
131中的另外一个抵接于卡接槽
111中的另外一侧壁。
如在本实施例中,以图3所示视角为例,两个环形凸起
131中的其中一个抵接于卡接槽
111的侧壁上,两个环形凸起
131中的另外一个抵接于卡接槽
111的顶壁上。
上述相机潜水壳
100,两个环形凸起
131可对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接合处的间隙进行双重密封,以进一步提高相机潜水壳
100
的密封防水效果。
61.一实施例中,如图
1、图3以及图6所示,密封环
130
还具有过渡面
132,过渡面
132衔接于两个环形凸起
131,即过渡面
132的一侧连接于其中一个环形凸起
131,过渡面
132的另一侧连接于另外一个环形凸起
131。
过渡面
132为圆弧面,使得过渡面
132与卡接槽
11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且可提高过渡面
132与第一外壳
110的贴合效果。
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过渡面
132可抵接于卡接槽
111的侧壁。
由于过渡面
132与卡接槽
111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两个环形凸起
131的受压变形过程中,过渡面
132与卡接槽
111内壁之间的间隙可提供两个环形凸起
131的变形空间,使得两个环形凸起
131能够更好地贴合于卡接槽
111的内壁,提高相机潜水壳
100
的密封防水效果。
并且过渡面
132为圆弧面,可避免由于工艺误差的存在导致过渡面
132无法完全贴合于卡接槽
111内壁,进一步提高相机潜水壳
100
的密封防水效果。
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过渡面
132还可以为平面或其他形状,对于过渡面
132的具体形状,本技术不做限制。
62.另外一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相机具有触控屏幕
210,作为相机的一个操作部。
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
设置有防水层
150,防水层
150
间隔设置于触控屏幕
210的外侧。
可以理解的是,防水层
150
可对触控屏幕
210进行防水密封,在相机
200
进行水下拍摄作业时,防水层
150
可防止水或其他液体介质进入至容置腔
140
内对相机
200
造成损坏。
63.其中,如图4与图5所示,防水层
150
为透明状,以使得触控屏幕
210的执行动作或拍摄画面等可通过防水层
150
反馈于用户,方便用户对触控屏幕
210的操作。
防水层
150
在触控屏幕
210上的正投影覆盖至少部分触控屏幕
210,如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层
150
间隔覆盖于触控屏幕
210上。
当用户需对相机
200
进行操作时,用户只需在防水层
150
上进行点、按、压等动作,即可对触控屏幕
210进行操作,以使相机
200
按照用户既定指令进行水下拍摄作业,且通过防水层
150
可观察触控屏幕
210的执行动作或拍摄画面等,方便用户对相机
200
的操作。
6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所示,防水层
150
由硅胶或薄膜注塑成型于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即在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
上采用注塑技术一体共模成型有防水层
150,使防水层
150
与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
成型为一体式的防水结构,提高相机潜水壳
100
的防水密封性能。
且硅胶与薄膜由于其具有柔性,当用户在防水层
150
上进行点、按、压等动作时,防水层
150
受压不会与触控屏幕
210产生联动效果,可实现在触控屏幕
210上执行触控操作。
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点胶工艺将防水层
150
粘接于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同样可实现防水层
150
在第一外壳
110和/或第二外壳
120
的固定连接。
65.为了提高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的扣合可靠性,一实施例中,如图
1、图2以及图5所示,相机潜水壳
100
还包括卡接件
160。
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卡接件
160
用于卡紧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使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之间的扣合更为紧密,避免相机潜水壳
100
处于水下工作环境的过程中,由于水压作用出现自主打开的不良现象,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的扣合可靠性,进而提高相机
200
的工作环境安全性。
66.具体地,如图
1、图2以及图5所示,卡接件
160
为多个。
并且多个卡接件
160
沿第一外壳
11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外壳
110上,多个卡接件
160
均可钩设于第二外壳
120。
当第二外壳
120
扣合于第一外壳
110时,多个卡接件
160
协同卡紧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壳
110与第二外壳
120
之间的扣合可靠性。
如在本实施例中,卡接件
160
可以为设置于第一外壳
110上的卡钩。
在另外可行的实施例中,卡接件
160
还可以为卡扣或其他能够钩设于第二外壳
120
上的元件。
6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