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门槛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k8凯发

文档序号:35528723发布日期:2023-09-21 05:53阅读:6来源:国知局
导航:>>


1.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门槛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之大幅度增加,汽车安全随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中保研针对汽车安全和维修成本颁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规程》,规程中对碰撞安全、低成本维修做了高标准要求,同时纵观海外市场碰撞安全法规,汽车安全如今成为一个必须综合考量的问题,是工程研发人员专注的核心领域之一。
3.车身下门槛是碰撞必经传力环节,具备吸收碰撞能量、抵抗侵入量及传递碰撞力等重要作用,是车身安全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车身门槛传力结构采用门槛腔体与地板横梁腔体对接形式,其中侧围外板、b柱加强板、b柱内板下段和地板门槛梁组成门槛腔体,地板横梁与地板面板组成地板横梁腔体,门槛腔体与地板横梁腔体y向对接形成下门槛叠加腔体,侧面碰撞时,碰撞力由门槛腔体传递至中横梁腔体,通过中横梁腔体传递至车身另一侧,整体承力结构弱,传力过程无吸能结构,驾驶员和车内成员伤害系数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车辆门槛,所述车辆门槛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对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进行吸能,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水平结构件,进一步提高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辆门槛的车辆。
6.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门槛,包括:第一吸能结构,所述第一吸能结构内具有第一吸能腔;第二吸能结构,所述第二吸能结构与所述第一吸能结构相连,所述第二吸能结构具有第二吸能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吸能腔位于所述第一吸能腔朝向所述车辆内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均具有在水平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水平结构件,所述水平结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所述水平结构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且所述水平结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开以形成结构缺口。
7.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槛,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对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进行吸能,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水平结构件,进一步提高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吸能腔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吸能腔内设有所述水平结构件。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腔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吸能腔在上下方向上依次布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吸能腔内设有所述水平结构件。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门槛具有吸能区域,所述吸能区域形成为由所述车辆门槛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和/或由所述车辆门槛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吸能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吸能腔和所述第二吸能腔之间。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结构包括:b柱加强板,所述b柱加强板沿竖向延伸;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沿竖向延伸且位于所述b柱加强板朝向所述第二吸能结构的一侧,所述b柱加强板的下端沿与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沿相连,所述b柱内板与b柱加强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吸能腔包括所述第一空腔;侧围门槛梁,所述侧围门槛梁沿竖向延伸且位于所述b柱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所述侧围门槛梁的至少部分形成为所述水平结构件,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下端与所述b柱加强板相连且上端向上朝向所述b柱内板倾斜延伸,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上端与所述b柱内板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一结构缺口。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结构还包括: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设于所述b柱加强板的远离所述b柱内板的一侧,所述侧围外板的下端与所述b柱加强板相连并配合限定出第二空腔;和/或地板门槛梁,所述地板门槛梁设于所述b柱内板的背离所述b柱加强板的一侧,所述地板门槛梁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b柱内板相连且中部朝向所述第二吸能结构凹陷,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b柱内板配合限定出第三空腔。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围门槛梁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位于所述第二子腔的上方,所述第二子腔的上端沿与所述第三空腔的上端沿在水平方向上大体平齐。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结构包括:前地板,所述前地板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前地板的前端与所述地板门槛梁相连;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前地板上横梁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且位于所述前地板的上侧;座椅外侧安装板,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设于所述前地板上横梁的上侧,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地板门槛梁相连且另一端连接所述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所述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前地板与所述地板门槛梁配合限定出第四空腔,所述第二吸能腔包括所述第四空腔。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地板上横梁的一端伸入所述第四空腔内形成为所述水平结构件,所述前地板上横梁的所述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地板门槛梁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二结构缺口。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向上凸起,所述b柱内板、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座椅外侧安装板配合配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第三空腔上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四空腔之间的第一吸能区域。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结构还包括:前地板纵梁,所述前地板纵梁设在所述前地板的下侧,所述前地板纵梁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地板相连且中部向下凹陷,所述前地板纵梁与所述前地板配合限定出第五空腔。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地板纵梁的朝向所述地板门槛梁的一端与所述地板门槛梁间隔开,所述地板门槛梁、所述前地板和所述前地板纵梁配合限定出位于所述第四空腔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三空腔和所述第五空腔之间的第二吸能区域。
19.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门槛。
20.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辆门槛,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21.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框架的示意图;
24.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门槛位置的放大图;
25.图3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门槛位置的截面图;
26.图4是图1中所示的车辆门槛位置的撞击力的传递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00、车辆门槛;
29.111、b柱加强板;112、b柱内板;113、第一空腔;1131、第一子腔;1132、第二子腔;114、侧围门槛梁;115、第一结构缺口;116、侧围外板;117、第二空腔;118、地板门槛梁;119、第三空腔;
30.121、前地板;122、前地板上横梁;123、座椅外侧安装板;124、第四空腔;1241、第三子腔;1242、第四子腔;125、第二结构缺口;126、前地板纵梁;127、第五空腔;
31.130、水平结构件;
32.140、第一吸能区域;
33.150、第二吸能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7.下面参考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门槛100。
38.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门槛100,包括: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
39.具体地,参照图3,第一吸能结构内具有第一吸能腔(例如下文中所述的第一空腔
113、第二空腔117和第三空腔119);第二吸能结构与第一吸能结构相连,第二吸能结构具有第二吸能腔(例如下文中所述的第四空腔124和第五空腔127),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第二吸能腔位于第一吸能腔朝向车辆内的一侧(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吸能腔的右侧);这样,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碰撞力依次经过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通过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的吸能,减小传递到车辆内部的冲撞力,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系数。
40.其中,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均具有在水平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有水平结构件130,也就是说,可以是第一吸能腔中设有水平结构件130,也可以是第二吸能腔中设有水平结构件130,还可以是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同时设有水平结构件130;水平结构件130的一端(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的左端)与第一侧壁(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空腔113的左侧壁)相连,水平结构件130的另一端(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的130的右端)朝向第二侧壁(例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空腔113的右侧壁)延伸,且水平结构件130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壁间隔开以形成结构缺口(例如下文中所述的第一结构缺口115)。
41.例如,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均形成有结构缺口,这样,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均形成有弱化点,从而为碰撞吸能提供溃缩点,大大增强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溃缩吸能的能力,对撞击力进行进一步地缓冲和吸能;由此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设置结构缺口,可以较大程度的吸收侧面碰撞撞击力带来的能量,减小向车辆内部传递的撞击力,提高车辆的安全系数。
42.可选地,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均具有在竖向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水平结构件130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间隔开。
43.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不仅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可以发生形变吸能,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形变还可以通过挤压水平结构件130,使得水平结构件130与第二侧壁逐渐抵接,使水平结构件130发生形变,水平结构件130可以对撞击力进行进一步地缓冲和溃缩吸能,减弱后的冲击力再依次传递到车辆的内部,由此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44.例如,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均设有水平结构件130,这样,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位于车辆外侧的第一吸能腔率先受到冲击发生形变吸能,第一吸能腔的形变挤压位于第一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使得位于第一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与第一吸能腔的第二侧壁抵接,然后位于第一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发生形变,对撞击力进行进一步地缓冲和吸能,减弱后的撞击力再向第二吸能腔传递;当撞击力传递到第二吸能腔后,第二吸能腔受到冲击发生形变吸能,第二吸能腔的形变挤压位于第二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使得位于第二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与第二吸能腔的第二侧壁抵接,然后位于第二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发生形变,对撞击力进行进一步地缓冲和吸能,减弱后的撞击力在向车辆的内部传递。这样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均设置水平结构件130,可以很大程度的吸收侧面碰撞撞击力带来的能量,减小向车辆内部传递的撞击力,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45.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槛100,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对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进行吸能,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
少一个内设置水平结构件130,进一步提高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4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吸能腔可以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吸能腔(例如下文中所述的第二空腔117、第一空腔113和第三空腔119)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依次布置,至少一个第一吸能腔内设有水平结构件130,这样,在车辆的侧面发生碰撞时,多个第一吸能腔由车辆的外侧向车辆的内侧依次发生变形吸收撞击力带来的能量,再通过第一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进一步地吸收撞击力带来的能量,提高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内侧的安全系数。
4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二吸能腔可以包括多个,多个第二吸能腔(例如下文中所述的第四空腔124和第五空腔127)在上下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上依次布置,至少一个第二吸能腔内设有水平结构件130。这样,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通过多个第二吸能腔的变形,吸收撞击力带来的能量,再通过第二吸能腔中的水平结构件130进一步地吸收撞击力带来的能量,提高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内侧的安全系数。
4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车辆门槛100具有吸能区域(例如下文中所述的第一吸能区域140或第二吸能区域150),吸能区域形成为由车辆门槛100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和/或由车辆门槛100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也就是说,吸能区域可以形成由车辆门槛100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的凹槽,吸能区域也可以形成由车辆门槛100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还可以是,吸能区域形成为由车辆门槛100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的凹槽的同时,也形成为由车辆门槛100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吸能区域位于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之间,这样,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之间设置吸能区域,可以来进一步加强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49.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吸能区域形成为由车辆门槛100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和/或由车辆门槛100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吸能区域形成为u型,在车辆的侧面发生碰撞时,撞击力传递到吸能区域时,吸能区域靠近车辆外侧的侧壁先发生变形,对吸能区域进行挤压,当吸能区域靠近车辆外侧的侧壁抵接到吸能区域的其他侧壁时,撞击力再通过吸能区域传递到车辆的内侧,这样,吸能区域在车辆的侧面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吸能和缓冲的作用。
50.例如,车辆门槛100具有两个吸能区域,两个吸能区域分别由车辆门槛100的上侧表面向下凹陷和车辆门槛100的下侧表面向上凹陷形成,这样,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撞击力通过第一吸能腔传递到吸能区域,两个吸能区域吸收撞击力带来的一部分能量,在将撞击力传递到第二吸能腔,再由第二吸能腔传递到车辆的内侧,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增强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5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吸能结构可以包括:b柱加强板111、b柱内板112和侧围门槛梁114;其中,b柱加强板111沿竖向延伸;b柱内板112沿竖向延伸且位于b柱加强板111朝向第二吸能结构的一侧,b柱加强板111的下端沿与b柱内板112的下端沿相连,b柱内板112与b柱加强板111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113,第一吸能腔包括第一空腔113;侧围门槛梁114沿竖向延伸且位于b柱加强板111与b柱内板112之间,侧围门槛梁114的至少部
分形成为水平结构件130,侧围门槛梁114的下端与b柱加强板111相连且上端向上朝向b柱内板112倾斜延伸,侧围门槛梁114的上端与b柱内板112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一结构缺口115。这样,由b柱加强板111和b柱内板112形成第一空腔113,并且在第一空腔113内设置由侧围门槛梁114上端与b柱内板112间隔预定距离形成的第一结构缺口115,在第一吸能腔中形成弱化点,为碰撞吸能提供溃缩点,进而大大提高了第一空腔113的吸能效果,提高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52.进一步地,b柱加强板111的下端与b柱内板112的下端和b柱加强板111的下部与侧围门槛梁114之间均通过点焊连接。
5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吸能结构还可以包括:侧围外板116和地板门槛梁118;侧围外板116设于b柱加强板111的远离b柱内板112的一侧,侧围外板116的下端与b柱加强板111相连并配合限定出第二空腔117,第一吸能腔包括第二空腔117;和/或地板门槛梁118设于b柱内板112的背离b柱加强板111的一侧,地板门槛梁118的上下两端均与b柱内板112相连且中部朝向第二吸能结构凹陷,地板门槛梁118与b柱内板112配合限定出第三空腔119,第一吸能腔包括第三空腔119。这样,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撞击力依次传递到第二空腔117、第一空腔113和第三空腔119,经过第二空腔117、第一空腔113和第三空腔119的依次缓冲和吸能,这样,提高了第一吸能结构的吸能效果,提高了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进而改善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54.进一步地,侧围外板116的下端与b柱加强板111的下端通过点焊连接,地板门槛梁118的上端和下端均与b柱内板112通过点焊连接。
55.例如,参照图3,当车辆的侧面发生撞击时,撞击力先接触到侧围外板116,将撞击力传递到第二空腔117,侧围外板116发生变形,挤压第二空腔117,当侧围外板116抵接到b柱加强板111时,第二空腔117的吸能过程结束,然后b柱加强板111发生变形,挤压第一空腔113,位于第一空腔113中的侧围门槛梁114运动,第一结构缺口115不断被压缩吸能,当侧围门槛梁114的水平结构件130抵接在b柱内板112上时,b柱内板112开始受到挤压,当b柱加强板111或者侧围门槛梁114部分抵接到b柱内板112上时,第一空腔113的吸能过程结束,然后b柱内板112挤压第三空腔119,当第三空腔119不断受到挤压,b柱内板112抵接在地板门槛梁118时,第三空腔119的吸能过程结束,然后再将撞击力传递到第二吸能结构中,进行进一步地吸能和缓冲,进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5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侧围门槛梁114将第一空腔113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子腔1131和第二子腔1132,第一子腔1131位于第二子腔1132的上方,第二子腔1132的上端沿与第三空腔119的上端沿在水平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大体平齐。这样,当撞击力传递到第一空腔113时,分解将撞击力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力,再进行传递,减小了一个方向撞击力的能量。
57.进一步地,通过在车辆左右方向叠加设置的第二空腔117、第一空腔113和第三空腔119,同时在第一空腔113内部设置水平结构件130形成非接触弱化点,为碰撞吸能提供溃缩点,实现第一空腔113内部的吸能,碰撞过程中第一空腔113内外侧吸能结构同时作用,充分弱化碰撞能量,改善侧面碰撞车辆钣金溃缩严重,驾驶人员伤害值高的问题。
58.例如,参照图4,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撞击力传递到第一空腔113时,由于侧围门槛梁114将第一空腔113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子腔1131和第二子腔1132,撞击力分解为
两个力,分别传递到第一子腔1131和第二子腔1132,其中一个分解力由第一子腔1131传递到吸能区域,另一个分解力由第二子腔1132传递到第三空腔119进行进一步地吸能,这样,将撞击力分解为两个力正在进行传递,可以大大提高车辆门槛100的缓冲效果,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5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二吸能结构可以包括:前地板121、前地板上横梁122和座椅外侧安装板123;前地板12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例如图2中所示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前地板121的前端与地板门槛梁118相连;前地板上横梁12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且位于前地板121的上侧;座椅外侧安装板123设于前地板上横梁122的上侧,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座椅外侧安装板123的一端与地板门槛梁118相连且另一端连接前地板上横梁122,座椅外侧安装板123、前地板上横梁122、前地板121与地板门槛梁118配合限定出第四空腔124,第二吸能腔包括第四空腔124。这样,当撞击力经过第一吸能结构的吸能后传递到第二吸能结构,经过第二吸能腔的再次吸能,在传递到车辆的另一端,由此,进一步地提高车辆的安全系数。
6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前地板上横梁122的一端伸入第四空腔124内形成为水平结构件130,前地板上横梁122的一端延伸至与地板门槛梁118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二结构缺口125。这样,第二吸能腔中形成弱化点,为碰撞吸能提供溃缩点,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撞击力传递到第三空腔119时,第三空腔119向前地板上横梁122的一侧移动,第二结构缺口125不断被压缩吸能,当地板门槛梁118抵接在前地板上横梁122时,撞击力传递到前地板上横梁122,前地板上横梁122发生形变吸能,然后将撞击力传递到车辆的另一侧,由此,进一步提高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61.进一步地,前地板上横梁122将第四空腔124分隔为上下(例如图3中所示的车辆的上下方向)布置的第三子腔1241和第四子腔1242,第三子腔1241位于第四子腔1242的上侧。这样,将第四空腔124分隔为第三子腔1241和第四子腔1242,增加车辆门槛100受力的腔体数,有利于改善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进而改善车辆的安全系数。
6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座椅外侧安装板12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部位置向上凸起,b柱内板112、地板门槛梁118与座椅外侧安装板123配合限定出位于第三空腔119上侧且位于第一空腔113和第四空腔124之间的第一吸能区域140。由此,通过第一吸能区域140可以进一步地改善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的安全系数。
63.例如,参照图4,当撞击力经过第一空腔113分解为朝向第一子腔1131传递的撞击力时,撞击力通过第一子腔1131传递到第一吸能区域140,第一吸能区域140形成为一个u型结构,第一吸能区域140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先发生形变挤压第一吸能区域140,对撞击力进行进一步地缓冲和吸能,进而改善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的安全系数。
6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二吸能结构还可以包括前地板纵梁126,前地板纵梁126设在前地板121的下侧,前地板纵梁126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前地板121相连且中部向下凹陷,前地板纵梁126与前地板121配合限定出第五空腔127,第二吸能腔包括第五空腔127。由此,通过设置第五空腔127可以进一步地改善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的安全系数。
65.具体地,通过设计在车辆上下方向交错叠加设置的第四空腔124和第五空腔127,
衔接在第一吸能腔之后,同时第四腔124内设置水平结构件130形成非接触弱化点先进行溃缩释放,实现第四空腔124内部吸能的效果,充分弱化碰撞能量,改善侧面碰撞车辆钣金溃缩严重,驾驶人员伤害值高的问题。
6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前地板纵梁126的朝向地板门槛梁118的一端与地板门槛梁118间隔开,地板门槛梁118、前地板121和前地板纵梁126配合限定出位于第四空腔124下侧且位于第三空腔119和第五空腔127之间的第二吸能区域150。由此,通过设置第二吸能区域150,进一步加强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改善车辆的安全系数。
67.例如,参照图3,当撞击力经过第一空腔113分解为朝向第二子腔1132传递的撞击力,撞击力通过第二子腔1132传递到第二吸能区域150,第二吸能区域150形成为一个倒u性结构,第二吸能区域150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先发生运动,挤压第二吸能区域150,第二吸能区域150对撞击力进行进一步地缓冲和吸能,当第二吸能区域150的另一侧也就是前地板纵梁126收到挤压时,第五空腔127发生变形吸能,这样,通过设置第二吸能区域150和第五空腔127进一步增强了车辆门槛100的吸能效果。
68.下面将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车辆门槛100。
69.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车辆门槛100可以包括: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
70.第一吸能结构可以包括b柱加强板111、b柱内板112、侧围门槛梁114、侧围外板116和底板门槛梁。
71.b柱加强板111沿竖向延伸;b柱内板112沿竖向延伸且位于b柱加强板111朝向第二吸能结构的一侧,b柱加强板111的下端沿与b柱内板112的下端沿相连,b柱内板112与b柱加强板111之间限定出第一空腔113,第一吸能腔包括第一空腔113;侧围门槛梁114沿竖向延伸且位于b柱加强板111与b柱内板112之间,侧围门槛梁114的至少部分形成为水平结构件130,侧围门槛梁114的下端与b柱加强板111相连且上端向上朝向b柱内板112倾斜延伸,侧围门槛梁114的上端与b柱内板112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一结构缺口115。侧围外板116设于b柱加强板111的远离b柱内板112的一侧,侧围外板116的下端与b柱加强板111相连并配合限定出第二空腔117,第一吸能腔包括第二空腔117;地板门槛梁118设于b柱内板112的背离b柱加强板111的一侧,地板门槛梁118的上下两端均与b柱内板112相连且中部朝向第二吸能结构凹陷,地板门槛梁118与b柱内板112配合限定出第三空腔119,第一吸能腔包括第三空腔119。
72.侧围门槛梁114将第一空腔113分隔为上下布置的第一子腔1131和第二子腔1132,第一子腔1131位于第二子腔1132的上方,第二子腔1132的上端沿与第三空腔119的上端沿在水平方向上大体平齐。
73.第二吸能结构可以包括:前地板121、前地板上横梁122、座椅外侧安装板123和前地板纵梁126。
74.前地板12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前地板121的前端与地板门槛梁118相连;前地板上横梁12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水平延伸且位于前地板121的上侧;座椅外侧安装板123设于前地板上横梁122的上侧,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座椅外侧安装板123的一端与地板门槛梁118相连且另一端连接前地板上横梁122,座椅外侧安装板123、前地板上横梁122、前地板121与地板门槛梁118配合限定出第四空腔124,第二吸能腔包括第四空腔124。
75.前地板上横梁122的一端伸入第四空腔124内形成为水平结构件130,前地板上横梁122的一端延伸至与地板门槛梁118间隔预定距离以形成第二结构缺口125。座椅外侧安装板123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向上凸起,b柱内板112、地板门槛梁118与座椅外侧安装板123配合配合限定出位于第三空腔119上侧且位于第一空腔113和第四空腔124之间的第一吸能区域140。
76.前地板纵梁126设在前地板121的下侧,前地板纵梁126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前地板121相连且中部向下凹陷,前地板纵梁126与前地板121配合限定出第五空腔127,第二吸能腔包括第五空腔127。前地板纵梁126的朝向地板门槛梁118的一端与地板门槛梁118间隔开,地板门槛梁118、前地板121和前地板纵梁126配合限定出位于第四空腔124下侧且位于第三空腔119和第五空腔127之间的第二吸能区域150。
77.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当车辆的侧面发生撞击时,撞击力先接触到侧围外板116,将撞击力传递到第二空腔117,侧围外板116发生变形,挤压第二空腔117,当侧围外板116抵接到b柱加强板111时,第二空腔117的吸能过程结束,然后b柱加强板111发生变形,挤压第一空腔113,位于第一空腔113中的侧围门槛梁114运动,撞击力分解为两个力,分别传递到第一子腔1131和第二子腔1132,其中一个力由第一子腔1131传递到第一吸能区域140,另一个力由第二子腔1132传递到第三空腔119进行进一步地吸能,第一结构缺口115不断被压缩吸能,当侧围门槛梁114的水平结构件130抵接在b柱内板112上时,水平结构件130开始形变吸能,当b柱加强板111或者侧围门槛梁114部分抵接到b柱内板112上时,第一空腔113的吸能过程结束,然后b柱内板112挤压第三空腔119,当第三空腔119不断受到挤压,第二结构缺口125不断被压缩吸能,b柱内板112抵接在底板门槛梁时,第三空腔119的吸能过程结束,第一吸能区域140受到撞击力的挤压变形吸能,第二吸能区域150受到来自第三空腔119传递的撞击力的挤压变形吸能,当地板门槛梁118继续朝向车辆的另一端运动,直至与前地板上横梁122接触,将撞击力传递到前地板121横梁、前地板纵梁126和座椅外侧安装板123,第三子腔1241、第四子腔1242和第五空腔127发生形变吸能,最后撞击力传递到车辆的另一侧。
78.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门槛100。
7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例如发动机和车轮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8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门槛100,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81.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槛100,通过设置第一吸能结构和第二吸能结构,对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进行吸能,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通过在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中的至少一个内设置水平结构件130,进一步提高第一吸能腔和第二吸能腔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车辆内部的安全系数。
8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8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