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锻炼器的制作方法-k8凯发

文档序号:36578480发布日期:2023-12-30 13:5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阻抗锻炼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颈椎肌肉群进行阻抗锻炼的器材。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无论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人们都有大量的时间处于长期超时的低头伏案状态,或是对着电脑,或是对着手机。
因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激增,且病后症人群由原来的特定职业发展到普遍化,年轻化。
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周围肌肉系统病变密切相关,由于颈肌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所决定,颈肌容易发生退变及劳损,颈肌退变及劳损后因肌肉张力的不平衡可引起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进而导致颈椎骨关节系统发生病变,引起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粘连或钙化等骨关节病。
因此,颈椎肌群的功能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3.现有针对颈椎肌群锻炼的器材相对较少,结构也相对简单。
其主要包括一个用来与人体头部后脑形成阻抗的头部靠板,以及一个与头靠板铰接的背靠板,头靠板与背靠板之间设有扭簧。
使用时,首先要将背靠板固定在椅子等支撑工具上,然后背部与背靠板贴合,后脑与头靠板贴合,这样当头部后仰时头靠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就起到了阻抗作用,从而实现对颈部肌肉的锻炼。
4.现有的阻抗锻炼器使用前需要将器材固定在支撑工具上,操作过于繁琐,不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阻抗锻炼器,旨在解决现有阻抗锻炼器使用不便的问题。
6.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阻抗锻炼器,包括:
7.本体,所述本体两端设有用于使用时固定所述本体的支撑臂,所述本体还设有用于改变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距离的臂展调节装置;
8.用于与人体后脑接触从而对头部后仰动作形成阻抗的枕托,所述枕托根部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枕托两侧;
9.阻抗机构,所述阻抗机构包括用于提供所述枕托向所述支撑臂方向合拢所需扭矩的弹性装置。
10.作为本实用新型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臂展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支撑臂之间的铰链机构,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本体通过所述铰链机构铰接,所述铰链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的第一铰支接头,设置于所述支撑臂的第二铰支接头,及连接所述第一铰支接头与所述第二铰支接头的销轴。
11.作为本实用新型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销轴使得所述支撑臂可相对另一个所述支撑臂向外侧旋转,从而改变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的距离。
12.作为本实用新型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还包括用于提供所述支撑臂复位所需回
复力的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套设于所述销轴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上支脚与所述支撑臂抵接,下支脚与所述本体抵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铰支接头与所述第二铰支接头对接处还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支撑臂向内侧复位到极限位置的限位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铰支接头的根部形成有第一内贴合面,所述第二铰支接头端部形成有第一外贴合面,所述第二铰支接头根部形成有第二内贴合面,所述第一铰支接头端部形成有第二外贴合面,当所述支撑臂处于复位状态下时,所述第一内贴合面与所述第一外贴合面相契合,所述第二内贴合面与所述第二外贴合面相契合。
15.作为本实用新型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本体还设有用于与所述支撑臂连接的延长臂,所述本体设有用于收容所述延长臂的调节腔,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调节腔端部用于固定所述延长臂的锁紧件。
16.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阻抗锻炼器,包括:
17.本体,所述本体两侧设有用于使用时固定所述本体的支撑臂;
18.用于与人体后脑接触从而对头部后仰动作形成阻抗的枕托,所述枕托根部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枕托两侧;
19.阻抗机构,所述阻抗机构包括用于提供所述枕托向所述支撑臂方向合拢所需扭矩的弹性装置;
20.用于抵靠人体背部的背托,所述背托与所述枕托分别位于所述本体的两端。
21.作为本实用新型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背托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所述背托存在临近所述支撑臂的折叠位以及远离所述支撑臂的展开位。
22.基于对阻抗锻炼器的另一种改进,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阻抗锻炼器,包括:
23.本体,所述本体两端设有用于使用时固定所述本体的支撑臂;
24.用于与人体头部接触从而对头部俯仰动作形成阻抗的枕托,所述枕托根部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臂位于所述枕托两侧;
25.阻抗机构,所述阻抗机构包括用于提供所述枕托阻抗头部俯仰运动所需扭力的的第一扭簧,即提供枕托向所述支撑臂方向合拢所需的扭矩,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扭簧的卷绕轴,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一支脚与所述枕托抵接,所述第一扭簧的第二支脚与所述卷绕轴固定连接;
26.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本体外部的调节部,以及用于带动所述卷绕轴转动的传动部,所述调节部可驱动所述传动部运动;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用于锁定所述卷绕轴避免其主动旋转的锁止装置。
27.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传动部包括沿所述卷绕轴径向延伸的舵杆,所述舵杆根部与所述卷绕轴固定连接,端部与所述调节部固定连接,所述本体设有可供所述舵杆绕所述卷绕轴轴心转动时所需的避空结构。
28.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锁止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舵杆端部的卡凸,以及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多个卡凹,所述卡凹沿所述卡凸的运动轨迹分布。
29.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锁止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卡凸脱离或嵌入所述卡凹的开关件,所述开关件位于所述本体外部。
30.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调节部为设置于所述舵杆端部的手柄,所述手柄设有可供所述卡凸伸缩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正对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可供所述卡凸伸缩的开口,所述开关件为可拖动所述卡凸进出所述容纳腔的滑动按键或拉柄。
31.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向所述容纳腔外弹出所述卡凸的弹簧。
32.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锁止装置为设置于所述传动部的自锁装置,所述调节部通过所述自锁装置与所述卷绕轴传动连接,所述自锁装置允许调节部带动所述卷绕轴被动转动,限制所述卷绕轴主动转动。
33.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传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卷绕轴上的涡轮,以及与所述涡轮相适配且仅为主动件的蜗杆,所述蜗杆根部与所述涡轮相啮合,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蜗杆端部固定连接。
34.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所述传动部包括设有键槽的从动轴,及套设于所述从动轴上的行星架,所述行星架与所述键槽之间设有用于在所述行星架带动下推动所述从动轴转动的滚柱,所述行星架外部套设有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的固定环,且当所述从动轴作为主动件时所述滚柱在所述键槽的挤压下与所述固定环内壁抵接从而形成自锁装置,所述从动轴与所述卷绕轴传动连接或所述从动轴为所述卷绕轴。
35.作为本发明阻抗锻炼器的一种改进,还包括用于使用时与人体背部抵靠的背托,所述背托与所述枕托分别位于所述本体两侧且相对设置。
36.本发明给出的阻抗锻炼器,调节机构通过带动卷绕轴旋转,改变第一扭簧卷绕的弹性系数,从而实现对器材阻抗强度的自由调节,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实用价值;由于两个支撑臂均通过铰链机构与本体铰接,使用时向两侧同时拉动支撑臂即可使二者向外侧旋转,从而扩大两个支撑臂之间的距离,增大臂展,便于穿过头部;通过设置相对本体可插拔的延长臂,能够改变两个支撑臂根部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整个阻抗锻炼器的尺寸,可实现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自由调节。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阻抗锻炼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阻抗锻炼器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4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阻抗锻炼器的立体装配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阻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阻抗锻炼器的立体装配图;
44.图8为图7中b处放大图;
4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6.图
10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调节机构的立体装配图;
47.图
11为图9的局部剖视图;
48.图
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阻抗锻炼器的立体装配图。
49.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号及对应的含义:
50.本体
1、第一铰支接头
10、装配腔
100、下壳
101、轴架
102、嵌槽
103、卡凹
11、第一内贴合面
110、档位槽
12、第二外贴合面
120、销轴
13、第二扭簧
14、延长臂
15、定位槽
16、罩体
17;
51.枕托
2、安装槽
20、盖板
21、螺栓孔柱
22、轴腔
23;
52.支撑臂
3、第二铰支接头
30、第一外贴合面
310、第二内贴合面
320、调节腔
33、固定栓
34、封堵塞
35;
53.第一扭簧
4、第一支脚
41、第二支脚
42;
54.卷绕轴
5、固定槽
50

55.舵杆
610、安装环
611、定位凸
6110、卡凸
612、手柄
613、容纳腔
6130、开口
6131、滑动按键
6132、涡轮
620、蜗杆
621、第一旋钮
622、键槽
630、行星架
631、固定轴
6310、制扁结构
6311、缺口
6312、滚柱
632、固定环
633、固定齿
6330,第二旋钮
634;
56.背托
7。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8.实施例一
59.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阻抗锻炼器,如图1及图2所示,本体1,位于本体1上端部的枕托2,和用于枕托2对头部后仰运动产生阻力的阻抗机构,及用于调节阻抗强度的调节机构。
本实施例中的枕托2设定的位置主要与人体后脑接触,当头部后仰时枕托2提供向前的阻力,从而起到阻抗锻炼的效果。
其中,本体1两端设有支撑臂3,使用时,支撑臂3由脖颈两侧向胸前延伸,本体1位于后颈部。
支撑臂3可以通过双手握持固定,也可以固定在胸部或腰部等。
枕托2根部与本体1转动连接,两个支撑臂3分别位于枕托2的两侧,也即,枕托2位于本体1的中间位置,两个支撑臂3分别位于本体1的两端。
枕托2正面为与人体后脑相契合的内凹面,使用时后脑与枕托2贴合,头部克服阻抗机构的扭力向后仰时,就会推动枕托2向后转动,头部向前摆动时,在阻抗机构的作用下枕托2跟随一起向前转动。
这样通过不断重复头部的俯仰动作,起到对颈部肌肉的锻炼。
阻抗机构包括第一扭簧4,用于固定第一扭簧4的卷绕轴
5。
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枕托2还可以作用于下颌(下巴),当下颌下压时提供向上托起下颌的阻力,从而起到相同的锻炼效果。
此时本体1使用时位于身体前方,支撑臂3由背部绕至身前已实现固定。
60.其中,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扭簧套设于卷绕轴5的表面,第一扭簧4的第一支脚
41与枕托2抵接,第一扭簧4的第二支脚
42与卷绕轴5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卷绕轴5表面设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为沿卷绕轴5轴向延伸的固定槽
50,第二支脚
42嵌入固定槽
50
内从而实现与卷绕轴5的固定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便于扭簧的安装和拆卸,当然,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还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螺钉,第二支脚
42还可以与卷绕轴5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扭簧4产生的扭力使枕托2产生向与支撑臂3合拢的方向复位,因而,当使用者头部后仰时才会产生阻抗效果。
枕托2可以是板材,也可以采用镂空的框体结构。
61.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部及传动部,其中调节部位于本体1的外部,这样便于手动进行调节。
调节部可由本体1外部驱动传动部运动,传动部可带动卷绕轴5转动,从而实现对第一扭簧4的卷绕动作。
通过对第一扭簧4进行正反两个方向的卷绕操作,就能够改变其弹性系
数,从而调节阻抗强度。
调节机构还包括用于锁定卷绕轴5的锁止装置。
当通过调节部完成阻抗强度的调解时,通过锁止装置能够避免卷绕轴5自转,从而是第一卷簧4维持在调节后的卷绕状态。
62.通过调节机构控制卷绕轴5的转动就能改变第一扭簧4的卷绕状态,从而改变其弹性系数。
不同的阻抗强度下,头部后仰相同角度所要克服的扭力大小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调节阻抗强度,从而控制锻炼强度。
这就使得本实施例所公开的阻抗锻炼器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同时根据使用者自身情况任意调节阻抗强度,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使其更加实用。
63.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扭簧4为并列式双扭簧,枕托2的底部设有用于固定第一支脚
41的安装槽
20,安装槽
20
表面设有用于覆盖第一支脚
41的盖板
21,盖板
21通过两个螺栓与枕托2固定连接。
安装槽
20
底部设有用于固定盖板
21的螺栓孔柱
22,呈u型的第一支脚
41套设在螺栓孔柱
22表面,从而实现与枕托2的固定连接。
第一扭簧4的两个第二支脚
42分别嵌入固定槽
50,实现第一扭簧4与卷绕轴5的固定连接。
64.本实施例中,如图
2-图6所示,传动部包括沿卷绕轴5径向延伸的舵杆
610,舵杆
610根部与卷绕轴5固定连接,端部与调节部固定连接,本体1设有可供舵杆
610绕卷绕轴5轴心转动时所需的避空结构。
其中,如图6所示,舵杆
610根部设有套接在卷绕轴5表面的安装环
611,安装环
611内壁设有可嵌入到固定槽
50
内的定位凸
6110。
这样,当舵杆
610绕卷绕轴5轴心转动时,就会带动卷绕轴5自转,从而实现对第一扭簧4的卷绕动作。
65.如图6所示,锁止装置包括设置于舵杆
610端部的卡凸
612,以及设置于本体1上的多个卡凹
11,卡凹
11沿卡凸
612的运动轨迹分布,即分布在一个圆弧轨迹上。
锁止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卡凸
612脱离或嵌入卡凹
11的开关件,开关件位于本体1外部。
具体地,调节部为设置于舵杆
610端部的手柄
613,手柄
613设有可供卡凸
612伸缩的容纳腔
6130,容纳腔
6130
正对本体1的一侧设有可供卡凸
612伸缩的开口
6131,开关件为可拖动卡凸
612进出容纳腔
6130
的滑动按键
6132。
通过向后推动滑动按键
6132即可使得卡凸
612脱离卡凹
11,此时可通过转动手柄
613到另一个卡凹
11的上方,向前推动按键
6132即可使卡凸
612与该卡凹
11契合,从容锁定舵杆
610,继而锁定卷绕轴5使其不会自行转动。
当然,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开关件还可以是拉柄,即卡凸
612尾部可以穿过手柄
613并在手柄
613后端形成拉柄,通过推拉拉柄从而控制卡凸
612在容纳腔
6130
内的伸缩运动。
66.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卷绕轴5固设于本体1内部,本体1设有可供舵杆
610穿过的档位槽
12,档位槽
12沿弧形轨迹延伸,舵杆
610通过档位槽
12由卷绕轴5处延伸至本体1外部。
避空结构即为档位槽
12。
67.如图6所示,为了操作便捷,容纳腔
6130
内设有弹簧(图中未示出),弹簧施加给卡凸
612个正对卡凹
11的弹力,因而只要释放开关件,在弹簧的作用下卡凸
612自动会向卡凹
11运动,无需手动推送。
6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卡凹
11为一组沿圆弧轨迹分布的档位齿,卡凸
612为与档位齿相啮合的卡爪。
当然,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卡凹
11还可以是一组沿圆弧轨迹分布的档位孔,卡凸
612为可插入该档位孔的定位销。
69.本实施例所公开的阻抗锻炼器调节阻抗强度时,先将滑动按键
6132向后推动,使得卡凸
612与卡凹
11脱离,然后搬动手柄
613带动舵杆
610转动到预定角度后,松开滑动按键
6132即可。
70.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枕托2根部还设有套设在卷绕轴5及第一卷簧4外部的轴腔
23,通过轴腔
23及卷绕轴5实现与本体1的铰接。
其中,轴腔
23由盖板
21与枕托2根部扣合而成。
轴腔
23中间部分收容第二卷簧4,两侧套接在卷绕轴5表面,实现与卷绕轴5的转动连接。
本体1中心处设有用于容纳轴腔
23及卷绕轴5的装配腔
100,装配腔
100
内表面为与轴腔
23相适配的内圆柱面。
本体1还包括封盖在装配腔
100
上的下壳
101,下壳
101与本体1根部固定连接。
71.实施例二
72.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方案,如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锁止装置为设置于传动部的自锁装置,调节部通过自锁装置与卷绕轴5传动连接,自锁装置允许调节部带动卷绕轴5被动转动,限制卷绕轴5主动转动。
73.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传动部包括设置于卷绕轴5上的涡轮
620,以及与涡轮
620
相适配的蜗杆
621,蜗杆
621根部与涡轮
620
相啮合,端部穿过本体1向外延伸,调节部为固定于蜗杆
621端部的第一旋钮
622。
其中,涡轮
620
与卷绕轴5固定连接,旋拧第一旋钮
622就会驱动蜗杆
621转动,从而通过蜗杆
621与涡轮
620
的传动带动卷绕轴5转动。
本体1内还设有用于固定蜗杆
621的轴架
102,轴架
102内侧为与蜗杆
621滑动连接的轴瓦。
本实施例中的蜗杆
621仅可作为主动件带动涡轮
620
旋转,无法作为从动件在涡轮
620
的驱动下转动,也即,蜗杆的螺纹升角小于蜗轮蜗杆接触的摩擦角。
为了实现更好的自锁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涡轮蜗杆减速比大于
40。
74.本实施例所公开的阻抗锻炼器,通过蜗轮蜗杆传动来控制卷绕轴5的转动,通过蜗轮蜗杆的自锁结构使得传动部自身具备单向传动功能,使得扭矩只能从蜗杆
621向涡轮
620
传递,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传动部同时充当了锁止装置,无需单独增加锁止结构,使得该阻抗锻炼器操作更加便捷。
75.实施例三
76.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二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如图
9-图
11所示,传动部包括设有键槽
630
的从动轴,及套设于从动轴上的行星架
631,行星架
631与键槽
630
之间设有充当圆柱键的滚柱
632,行星架
631外部套设有与本体1固定连接的固定环
633。
本体1内设有用于收容传动部的罩体
17,罩体
17背离卷绕轴5的一侧与本体1的外壳固定连接。
固定环
633外表面设有固定齿
6330,罩体
17正对卷绕轴5的一侧对应处设有与固定齿
6330
相适配的嵌槽
103,因此,固定环
633嵌入到嵌槽
103内不会相对本体1转动。
其中,从动轴既可以由卷绕轴5充当,也可以是与卷绕轴5存在传动关系的传动轴。
本实施例中卷绕轴5充当从动轴。
键槽
630
可以是平键键槽,也可以是曲面键槽,本实施例以平键键槽为例加以说明。
77.具体地,如图
10及图
11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部为位于本体1外部的第二旋钮
634,行星架
631固设于本体1的一端,行星架
631外端设有固定轴
6310,固定轴
6310表面设有制扁结构
6311,第二旋钮
634套设在固定轴
6310上并通过制扁结构
6311实现与行星架
631的同步转动。
行星架
631周边设有用于容纳滚柱
632的缺口
6312,滚柱
632可透过缺口
6312分别与键槽
630
及固定环
633内壁接触。
其中,缺口
6312宽度与滚柱
632相匹配,键槽
630
的宽度小于滚柱
632的直径。
采用这样的设计,当旋拧第二旋钮
634时,行星架
631作为主动件对滚柱
632的推力一部分转化为对键槽
630
的斜向压力,因而滚柱
632受到缺口
6312处的摩擦力大于键槽
630
表面施加的顶持力,此时滚柱
632仅起到键的传动作用。
因而,行星架
631通过滚柱
632推动卷绕轴5转动。
78.当松开第二旋钮
634时,在第一扭簧4的作用下,卷绕轴5会产生复位的趋势。
此时卷绕轴5作为主动件(原动件),键槽
630
的两侧会施加给滚柱
632向上的顶持力,将滚柱
632挤压向固定环
633内壁,这样来自固定环
633内壁的反作用力及键槽
630
施加的压力将滚柱
632卡死在固定环
633与键槽
630
之间,此时滚柱
632无法将扭矩传递给行星架,因而行星架
631并不会动作。
也即,当卷绕轴5作为主动件时,由于滚柱
632会在键槽
630
与固定环
633之间锁死,因而实现了单向自锁,确保了卷绕轴5无法在第一扭簧4的作用下自行转动。
79.本实施例中,利用卷绕轴5作为主动件时滚柱
632的自锁效应,使得传动部实现传递扭矩的同时,又充当锁止装置,使得阻抗锻炼器调节阻抗强度后无需单独进行锁止操作,使产品操作更为便捷。
80.实施例四
81.阻抗锻炼器使用时需要将颈部置于两个支撑臂3之间,这样两个支撑臂3之间的间距越大则头部穿过就越方便,但两个支撑臂3之间的间距若过大使用时又不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会格外吃力。
82.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对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加以改进,本实施例所公开的阻抗锻炼器如图4所示,本体1还设有用于改变两个支撑臂3之间距离的臂展调节装置。
83.臂展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本体1与所支撑臂3之间的铰链机构,至少一个支撑臂3与本体1通过铰链机构铰接。
具体地,铰链机构包括设置于本体1的第一铰支接头
10,设置于支撑臂3的第二铰支接头
30,及连接第一铰支接头
10与第二铰支接头
30
的销轴
13。
销轴
13使得该支撑臂3可相对另一个支撑臂3向外侧旋转,从而改变两个支撑臂2之间的距离。
也即,该支撑臂3可沿与另一个支撑臂3相正对的方向转动,从而使两个支撑臂3之间的间距变大,并与头部穿过。
84.进一步地,臂展调节装置还包括用于提供支撑臂3复位所需回复力的第二扭簧
14,第二扭簧套设于销轴
13上,第二扭簧的上支脚与支撑臂3抵接,下支脚与本体1抵接。
第二铰支接头
30
外侧还设有封堵塞
35,封堵塞
35与销轴
13的端部固定连接。
封堵塞
35将支撑臂3与第二扭簧
14固定在第一铰支接头
10处,避免第一铰支接头
10与第二扭簧
14沿销轴
13轴向脱离。
第一铰支接头
10与第二铰支接头
30
对接处还设有用于限定支撑臂3向内侧复位所能到达极限位置的限位部。
85.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铰支接头
10的根部形成有第一内贴合面
110,第二铰支接头
30
端部形成有第一外贴合面
310,第二铰支接头
30
根部形成有第二内贴合面
320,第一铰支接头
10端部形成有第二外贴合面
120。
销轴
13固设于第一铰支接头
10表面,且呈沿竖直方向设置。
其中,第一内贴合面
110、第一外贴合面
310、第二内贴合面
320
及第二外贴合面
120
相对于销轴
13的轴心均为偏心面,即四个贴合面均为圆柱面,且销轴
13不处于上述四个贴合面截面的圆心处,或四个贴合面均为椭圆柱面。
86.采用这样的设计,当支撑臂3处于复位状态下时,第一内贴合面
110与第一外贴合面
310相契合,第二内贴合面
320
与第二外贴合面
120
相契合。
由于此时相互契合的四个贴合面均为偏心面,使得此时支撑臂3无法向内继续转动,只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外侧转动。

此,第一铰支接头
10与第二铰支接头
30
同时充当了限位部。
87.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臂3均通过铰链机构与本体1铰接,使用时向两侧同时拉动支撑臂3即可使二者向外侧旋转,从而扩大两个支撑臂3之间的距离,增大臂展,便于穿过头部。
88.进一步地,如图
12所示,本体1还设有用于与支撑臂3连接的延长臂
15,本体1设有用于收容延长臂
15的调节腔
33,调节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调节腔
33端部的锁紧件。
具体地,延长臂
15可向调节腔
33外抽拉一定长度,从而增加两个支撑臂3复位后的间距。
反之,向调节腔
33内收缩延长臂
15即可缩小两个支撑臂3复位后的间距。
锁紧件为设置于调节腔
33端部的固定栓
34,固定栓
34设有调节螺栓,通过旋拧调节螺栓可收紧或放松固定栓
34,从而控制延长臂
15的锁紧和插拔。
89.由于使用者年龄和体型存在一定差异,身材高大的人适用于延长臂
15之间间距较大的器材,而身材矮小者使用相同器材就会不符合人体工学。
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相对本体1可插拔的延长臂
15,能够改变两个支撑臂3根部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整个阻抗锻炼器的尺寸,可实现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自由调节。
90.实施例五
91.阻抗锻炼器使用时主要通过枕托
2、本体1与颈肩贴合处,以及支撑臂3三个着力点实现器材的受力平衡,由于三个着力点并不对称,因此主要靠手部握持支撑臂3来掌控平衡。
这样使用时间稍长就会引起手臂的疲劳,导致支撑臂3握持不稳,影响锻炼效果。
92.为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在前三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本实施例所公开的阻抗锻炼器如图
1-图
3、图4及图
12所示,本体1下方还设有背托7,背托7与枕托2相对设置,即枕托2位于本体1的上端部,背托2位于本体1的下端部。
两个支撑臂3分别位于背托2的两侧。
背托7可以是板材,也可以采用镂空的框体结构。
93.使用器材锻炼时,枕托
2、支撑臂3及背托7三者的着力点相对与卷绕轴5基本呈中心对称,这样背托7参与到受力平衡中,只需要较小的力握住支撑臂3,就能够实现器材的稳定。
94.进一步地,背托7与本体1转动连接,背托7转动轨迹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对应折叠位和展开位。
具体地,当背托7旋转至于临近支撑臂3的角度时,其处于折叠位,当背托7旋转至远离支撑臂3,与支撑臂3大体呈
120
度夹角位置时,背托7处于展开位。
本体1底部设有用于限定背托7底部转动角度的定位槽
16,当背托7旋转至与定位槽
16的第一边沿贴合时其处于折叠位,当背托7旋转至与定位槽
16的第二边沿贴合时其处于展开位。
95.使用时,先将背托7旋转至展开位,然后将头部由两个支撑臂3之间穿过,此时枕托2与后脑接触,背托7与背部接触,双手握持支撑臂3,三个受力点形成力学三角模型,使得器材使用时更省力,更易于操作。
同时背托7可以折叠,占用空间小,便于运输和携带。
96.本发明给出的阻抗锻炼器,通过调节机构控制卷绕轴的转动就能改变第一扭簧的卷绕状态,从而改变其弹性系数。
不同的阻抗强度下,头部后仰相同角度所要克服的扭力大小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调节阻抗强度,从而控制锻炼强度。
这就使得本实施例所公开的阻抗锻炼器能够适应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同时根据使用者自身情况任意调节阻抗强度,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使其更加实用;通过蜗轮蜗杆传动来控制卷绕轴的转动,通过蜗轮蜗杆的自锁结构使得传动部自身具备单向传动功
能,使得扭矩只能从蜗杆向涡轮传递,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传动部同时充当了锁止装置,无需单独增加锁止结构,使得该阻抗锻炼器操作更加便捷;利用卷绕轴作为主动件时滚柱的自锁效应,使得传动部实现传递扭矩的同时,又充当锁止装置,使得阻抗锻炼器调节阻抗强度后无需单独进行锁止操作,使产品操作更为便捷;支撑臂与本体采用转动连接,可以调节两个支撑臂之间的距离,便于头部穿过;设有可折叠的背托,使得器材使用时更为省力,且折叠后不占用空间,便于运输和携带。
97.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