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及防护服的制作方法-k8凯发

文档序号:36578840发布日期:2023-12-30 14:08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及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及防护服。


背景技术:

2.医用防护服为一次性防护服,阻隔性和物理机械性能稳定、可预测,有助于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传统的医用防护服材料采用pe膜,防护性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要求,但透气透湿性能差,直接导致医护人员在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后出现汗水浸湿衣物等问题。
3.改进的技术方案如cn212091275u所公开的用于防护服的纳米薄膜,包括层叠粘接复合的过滤层、聚四氟乙烯纳米微孔膜以及无纺布层,其中的聚四氟乙烯纳米微孔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采用改进纳米薄膜制备的防护服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但在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时,如何实现对防护服更具针对性地温度调节,是防护服使用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通过向第一微孔膜层和第二微孔膜层之间的气流通道内充入冷热空气,实现防护服穿着个体的温度针对性调节。
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包括通过复合连接部的第一微孔膜层和第二微孔膜层,所述第一微孔膜层和第二微孔膜层之间夹设有由复合连接部分割的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微孔膜层和/或第二微孔膜层复合设置有增强层。
6.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微孔膜层和第二微孔膜层通过若干相互间隔的点复合连接。
7.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增强层为无纺布层。
8.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微孔膜层和第二微孔膜层具有厚度方向相对的复合面和相背的第一表面,所述增强层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微孔膜层和/或第二微孔膜层的至少第一表面。
9.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微孔膜层的机械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微孔膜层的机械强度。
10.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增强层与第一微孔膜层和/或第二微孔膜层、第一微孔膜层与第二微孔膜层均粘接复合,所述增强层与第一微孔膜层和/或第二微孔膜层的粘接点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微孔膜层和第二微孔膜层的粘接点分布密度。
11.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微孔膜层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
1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防护服,采用防护面料边缘密封连接制成,所述防护面料包括上述的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
13.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微孔膜层位于所述防护服的外层中,且所述第一微孔膜层位于所述防护服的内层中;所述第二微孔膜层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进排气口。
14.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进排气口设置有气阀。
1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6.该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包含两层复合的微孔膜,微孔膜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气性和病毒细菌过滤效率;
17.根据防护服的使用环境向第一微孔膜层和第二微孔膜层之间的气流通道鼓入热空气和冷空气,快速实现穿着个体的温度调节,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8.图1是实施例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的厚度方向剖面图;
19.图2是另一实施例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的厚度方向剖面图;
20.图3是另二实施例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的厚度方向剖面图;
21.图4是另三实施例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的厚度方向剖面图;
22.图5是实施例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平铺状态的主视图;
23.图6是另一实施例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平铺状态的主视图;
24.图中:
1、第一微孔膜层;
2、第二微孔膜层;
3、增强层;
4、进排气口;a、气流通道;b、复合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28.如图
1-4所示,实施例种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包括通过复合连接部的第一微孔膜层1和第二微孔膜层2,第一微孔膜层1和第二微孔膜层2之间夹设有由复合连接部分割的气流通道a,第一微孔膜层1和/或第二微孔膜层2复合设置有增强层
3。
29.微孔膜的作用在于透气和过滤细菌、病毒。
微孔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聚四氟乙烯、偏氟乙烯,可选为任意一种具有透气和细菌、病毒滤除效果的微孔膜。
30.在确保透气和细菌、病毒滤除效果的基础上,微孔膜的厚度趋小设置,以减小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的整体厚度。
增强层3的作用在于增强微孔膜,增强层3与微孔膜层的复合以不明显降低透气和细菌、病毒滤除效果为优选。
31.第一微孔膜层1和第二微孔膜层2均复合设置有增强层3,如图1所示;或者增强层3仅与第一微孔膜层1复合,如图2所示。
32.复合连接部的形状决定了气流通道a的贯通方式,复合连接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结构:
33.第一、复合连接部b为相互间隔的若干点状,对应的气流通道a在连续的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轮廓范围内均连通,该点状泛指外轮廓为点状的复合连接部,进一步的,点状为实心点状,包括但不限于圆点(如图5所示)、长条点状。
34.第二、复合连接部为相互间隔的条状(如图6所示),形成独立条状的气流通道a。
35.与以上第二种方案相比,第一种方案中的气流通道a利于减少设置于微孔膜层的进排气口数量。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强层3为无纺布层。
无纺布层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满足增强要求。
进一步的,无纺布层为纺粘无纺布。
现有的纺粘无纺布具有重量轻、柔软、排水透气等特点,与微孔膜层复合面料具有良好的服用舒适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过滤性,与微孔膜形成组合过滤效果。
纺粘无纺布/微孔膜层复合结构具有高横向强力、高静水压及防护效率、抑菌率等。
3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孔膜层1和第二微孔膜层2具有厚度方向相对的复合面和相背的第一表面,增强层3复合设置于第一微孔膜层1和/或第二微孔膜层2的至少第一表面。
38.以第二微孔膜层2位于防护面料的外表层,第一微孔膜层1位于防护面料的内表层为例,防护面料外表面接触的血液、空气经由增强层3的阻隔,远离第二微孔膜层2;防护面料内表面长时间与皮肤接触,肤感柔软,由防护面料内表面向防护面料外表层排气顺畅。
39.除第一表面外,增强层3也可以复合设置于第一微孔膜层1和/或第二微孔膜层2的复合面。
同时复合于微孔膜层两侧的增强层3具有夹芯式的增强效果,微孔膜层通过增强层3的复合连接部实现复合,避免充气时气压过大导致的复合连接部边缘易损问题。
40.进一步的,增强层3设置于第二微孔膜层2的第一表面和第一微孔膜层1的复合面,如图3所示;或者增强层3设置于第二微孔膜层2的第一表面、第一微孔膜层1的复合面和第一表面,如图4所示。
第一微孔膜层均作为防护服中更接近穿着者皮肤的内层。
4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微孔膜层1的机械强度大于第二微孔膜层2的机械强度。
在实际使用在防护服中时,优选将第一微孔膜层1用于接近穿着者体表,而第二微孔膜层2远离穿着者体表。
即便出现复合连接部边缘破损,也确保第一微孔膜破损的几率低于第二微孔膜破损的几率,维持基本的隔离防护功能。
42.两个微孔膜层的机械强度差异可选通过调节厚度实现,和/或通过选择具有合适聚合物分子量、结晶度的材料实现。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强层3与第一微孔膜层1和/或第二微孔膜层
2、第一微孔膜层1与第二微孔膜层2均粘接复合,增强层3与第一微孔膜层1和/或第二微孔膜层2的粘接点分布密度大于第一微孔膜层1和第二微孔膜层2的粘接点分布密度。
44.增强层3与相应的微孔膜层粘接点复合连接,能有效减小胶层对于微孔膜透气性能的影响。
第一微孔膜层1和第二微孔膜层2之间的粘接点在保证复合效果的基础上趋少设置,以减小通入气流通道a的进气阻力。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微孔膜层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
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的机械韧性,特别是低温韧性,利于进一步降低复合连接部边缘破损的几率。
46.实施例中防护服采用防护面料边缘密封连接制成,防护面料包括上述的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
47.可选的,防护服的身部、袖部、腿部采用不同防护面料裁片制得,相邻裁片内的气流通道a连通或者相互隔绝;或者防护服内相互隔绝的气流通道a数量趋小,例如防护服的身部、袖部、腿部采用同一防护面料裁片制得。
48.可以理解的是,制成防护服的材料全部为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或者局部采用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
例如在身部等平整部位设置温度调控式透气防护面料,以减少穿着折皱对气流通道a中进气的阻滞。
49.如图5所示,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微孔膜层2位于防护服的外层中,第一微孔膜层1位于防护服的内层中,第二微孔膜层2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气流通道a的进排气口
4。
50.当一个气流通道a对应的进排气口数量为一个时,可选先抽出气流通道a内的气体,在抽气的同时穿着者局部整平面料,避免局部褶皱影响气流通道a中气体的快速排出,然后向气流通道a内充入冷空气或者热空气;
51.当一个气流通道a对应的进排气口数量为两个或三个以上时,一个作为进气口,其余作为排气口,利用充入的冷空气或者热空气置换气流通道a中原有的气体。
具体的,进气口和排气口相互远离。
52.在气流进入气流通道a的同时,部分气流经由微孔膜层的微孔进入防护服的穿着空间内。
53.进一步的,充入气流通道a中的冷空气和/或热空气预先经过除菌处理。
54.当防护服内湿度过大时,通过向气流通道a的通入常温空气,增加气流通道a中空气的流动,加快防护服内水蒸气的排出。
55.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排气口设置有气阀。
56.当一个气流通道a对应的进排气口数量为一个时,气阀为双向连通气阀;当一个气流通道a对应的进排气口数量为两个或三个以上时,位于进气口的气阀单向连通外界气源和气流通道a,排气口的气阀单向连通气流通道a和大气。
57.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对防护服面料的无菌充气,相应的充气设备配置有对气阀的消毒组件,和/或根据充气压力调整充气流量。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