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膜拉伸装置用连杆机构、树脂膜拉伸装置及树脂膜的制造方法与流程-k8凯发

文档序号:35528661发布日期:2023-09-21 05:35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导航:>>


1.本发明涉及树脂膜拉伸装置用连杆机构、树脂膜拉伸装置及树脂膜的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2.拉伸装置有构成为能够进行相互正交的方向的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的拉伸装置。使用该拉伸装置依次进行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的方法被称为逐次双轴拉伸法。另一方面,一次进行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的方法被称为同时双轴拉伸法。与逐次延伸法相比,同时双轴拉伸法具有不易产生划痕、原料的适应范围广、即使结晶化速度快也能够拉伸以及物性的纵横均匀性高等优点。
3.例如,日本特开2004-15513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片状物的拉伸装置,其由片状物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链轮驱动将形成为折尺状的多个等长连杆装置配置在片状物两侧端而成的环状连杆装置,并由在行进方向上配置为末端扩展状的由引导部形成的导轨引导,将片状物在横向上拉伸。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51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8.例如,进行膜拉伸的拉伸装置具备连杆装置,该连杆装置具有用于把持膜并拉长的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具有用于把持膜的膜把持部。并且,将引导板按压于膜把持部而使膜把持部打开,将膜夹入打开的膜把持部。其结果,能够由连杆机构所具备的膜把持部把持膜。
9.关于这一点,在将引导板按压于膜把持部而使膜把持部打开时,在连杆机构上产生力矩,可能发生由该力矩引起的连杆机构翘起。为此而采取抑制连杆机构翘起的措施,但目前的措施存在改善的余地。即,作为抑制连杆机构翘起的措施,希望进一步研究。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树脂膜拉伸装置用连杆机构具备借助托架固定于连杆轴且能够与连杆按压部接触的辊。
12.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树脂膜拉伸装置具备连杆装置,该连杆装置具有辊。
13.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树脂膜的制造方法使用连杆装置来制造树脂膜,针对连杆机构上产生的力矩,能够通过使得辊与连杆按压部接触来抑制由力矩引起的连杆机构翘起。
14.发明效果
15.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高连杆装置的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是示出包含拉伸装置的膜制造系统的构成的示意图。
17.图2是示意性示出拉伸装置的构造的俯视图。
18.图3是示意性示出拉伸装置的构造的俯视图。
19.图4是示意性示出正在把持膜的连杆机构的图。
20.图5是示出以由连杆机构把持膜的动作、将膜从连杆机构卸下的动作进行的膜把持部的释放动作的图。
21.图6是说明关联技术中的连杆机构的构成的图。
22.图7是说明本技术发明人新发现的见解的图。
23.图8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24.图9的(a)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立体图,(b)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立体图。
25.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的图。
26.图11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27.图12是示出膜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28.图13是示出把持膜的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29.图14是示出连杆机构的一构成例的图。
30.图15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31.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连杆机构的图。
32.图17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在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附图中,原则上对同一部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附图清楚易懂,有时在俯视图中也标注剖面线。
34.(实施方式1)
35.<膜制造系统>
36.图1是示出包含拉伸装置的膜制造系统的构成的示意图。
37.在图1中,膜制造系统1具有挤出装置2、t型模3、物料卷冷却装置4、拉伸装置5、牵引装置6、卷取装置7。
38.在膜制造系统1中,例如如下进行膜制造。
39.首先,向挤出装置2的原料供给部2a供给原料。向挤出装置2供给的原料包含树脂材料(例如颗粒状的热塑性树脂材料)、添加剂等。供给到挤出装置2的原料被一边混炼一边输送。具体来说,通过螺杆的旋转,供给到挤出装置2的原料在挤出装置2的内部被一边向前方输送一边熔融并混炼。由挤出装置2混炼后的原料(混炼物)向t型模3供给。供给到t型模3的混炼物被从t型模3的狭缝向物料卷冷却装置4挤出。从挤出装置2供给到t型模3的混炼物从t型模3中通过而成型为规定的形状(此处为膜状)。
40.从t型模3挤出的混炼物在物料卷冷却装置4中冷却而成为膜8。膜8为固化状态的树脂膜。更具体来说,膜8是热塑性树脂膜。膜8被从t型模3连续地挤出。其结果,膜8被连续地向拉伸装置5供给。
41.供给到拉伸装置5的膜8由拉伸装置5沿着md方向及td方向拉伸。由拉伸装置5实施拉伸处理(拉长处理)后的膜8借助牵引装置6被向卷取装置7搬运,并卷绕于卷取装置7。卷绕在卷取装置7上的膜8根据需要被切断。
42.图1所示的膜制造系统1按照上述方式制造膜。需要说明的是,膜制造系统1能够根据所制造的膜的特性等进行多种变更。例如,有时也在图1所示的牵引装置6的附近设置提取槽,将膜8中包含的增塑剂(例如石蜡等)除去。
43.作为膜制造系统1的构成要素的拉伸装置5一边将膜8向md方向搬运,一边将该膜8在md方向及td方向上拉长。在此,md(machine direction:机器方向)方向是膜8的搬运方向。另外,td(transverse direction:横向方向)方向是与膜8的搬运方向相交叉的方向。
44.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md方向称为“搬运方向”或“纵向”、将td方向称为“横向”。md方向与td方向是相互相交叉的方向,更特定来说,是相互正交的方向。也就是说,图1所示的拉伸装置5是能够一边搬运膜8一边将该膜8在相互交叉的两个方向上同时拉伸的拉伸装置,其被称为“同时双轴拉伸装置”。
45.<拉伸装置的构成>
46.接下来,说明作为膜制造系统1的构成要素的拉伸装置5的构成。
47.图2及图3是示意性示出拉伸装置的构造的俯视图。在图2及图3中,拉伸装置5具有一对连杆装置10。一对连杆装置10俯视观察时相互分离。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一对连杆装置10中的一个连杆装置区分称为“连杆装置10r”,将一对连杆装置10的另一连杆装置区分称为“连杆装置10l”。
48.在图2及图3中,连杆装置10r相对于搬运方向(md方向)配置在右侧(r侧),连杆装置10l相对于搬运方向(md方向)配置在左侧(l侧)。连杆装置10r与连杆装置10l在td方向上分离,夹着膜8在td方向上相对。膜8配置在连杆装置10r与连杆装置10l之间的空间中并被向md方向搬运。换言之,相对的连杆装置10r与连杆装置10l之间的空间作为用于搬运膜8的搬运部发挥功能。
49.在图3中,拉伸装置5沿着搬运方向(md方向)被分为三个区域20a、区域20b和区域20c。区域20a是预热区域(预先加热区域),区域20b是拉伸区域,区域20c是热固定区域。区域20a、区域20b及区域20c依次在搬运方向(md方向)上排列。
50.在拉伸装置5中,搬入膜8的入口(在图2及图3中以“in”表示的部分)位于区域20a的左侧。另外,在拉伸装置5中,搬出膜8的出口(在图2及图3中以“out”表示的部分)位于区域20c的右侧。并且,进行拉伸处理的区域20b位于入口所在的区域20a与出口所在的区域20c之间。
51.图2所示的热处理部9覆盖区域20a的一部分、整个区域20b及区域20c的一部分。另外,热处理部9覆盖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的中央部,对由连杆装置10r和连杆装置10l搬运的膜8进行加热。本实施方式中的热处理部9例如由能够将膜8加热为期望温度的烤箱构成。膜8以由连杆装置10r和连杆装置10l把持的状态从作为热处理部9的烤箱的内部通过。
52.如图2及图3所示,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具有以构成环状链的方式连结的多个连杆机构11,各连杆机构11具备作为把持膜8的夹具的被称为夹子的膜把持部21。膜8由构成连杆装置10r的连杆机构11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和构成连杆装置10l的连杆机构11
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保持。即,膜8的一侧(r侧/右侧)由连杆装置10r所具备的多个膜把持部21把持,膜8的另一侧(l侧/左侧)由连杆装置10l所具备的多个膜把持部21把持。
53.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除了多个连杆机构11以外,还具有配置在支承台(底座)之上的作为一对轨道的轨道13和轨道14。在各连杆装置10和连杆装置10l中,轨道13配置在内周侧,轨道14配置在外周侧。
54.因而,有时也将轨道13称为“内侧轨道”,将轨道14称为“外侧轨道”。另外,有时也将轨道13称为“基准轨道”或“sp轨道”,将轨道14称为“md轨道”。
55.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所具备的轨道13及轨道14在区域20a、区域20b及区域20c的范围内配置为环状。例如,轨道13及轨道14在搬入膜8的入口所在的区域20a中折返,并且在搬出膜8的出口所在的区域20c中折返,从而在区域20a、区域20b及区域20c的范围内配置为环状。
56.在连杆装置10r的轨道13的内侧设有三个链轮15、链轮16及链轮17。同样地,在连杆装置10l的轨道13的内侧设有三个链轮15、链轮16及链轮17。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中的链轮15及链轮16配置在区域20a的外侧,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中的链轮17配置在区域20c的外侧。其中,链轮15及链轮16配置在覆盖区域20a的一部分的热处理部9之外。另外,链轮17配置在覆盖区域20c的一部分的热处理部9之外。也就是说,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的链轮15、链轮16及链轮17配置在作为热处理部9的烤箱的箱外。
57.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所具备的多个连杆机构11以能够沿着轨道13及轨道14移动的状态配置在轨道13和轨道14上。图3中示出的连杆装置10r的链轮15、链轮16及链轮17与连杆装置10r的多个连杆机构11卡合。因此,若链轮15、链轮16及链轮17旋转,则驱动力作用于连杆装置10r所具备的多个连杆机构11,这些连杆机构11沿着连杆装置10r的轨道13及轨道14移动(走行)。图3中示出的连杆装置10l的链轮15、链轮16及链轮17与连杆装置10l所具备的多个连杆机构11卡合。因此,若链轮15、链轮16及链轮17旋转,则驱动力作用于连杆装置10l所具备的多个连杆机构11,这些连杆机构11沿着连杆装置10l的轨道13及轨道14移动(走行)。也就是说,各连杆装置10r、10l所具备的轨道13及轨道14是用于使多个连杆机构11向规定方向移动(走行)的导轨。
58.在以下的说明中,就图3中示出的各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而言,有时将与膜8对置一侧称为“膜侧”,将膜侧的相反侧称为“返回侧”。也就是说,多个连杆机构11以膜把持部21把持膜8的状态从入口(in)朝向出口(out)移动一侧(side)为“膜侧”,位于膜侧的相反侧且多个连杆机构11以膜把持部21未把持膜8的状态从出口(out)朝向入口(in)移动一侧(side)为“返回侧”。
59.多个连杆机构11中的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间的间距p(有时也称为“连杆间距”。)对应于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而变化。换言之,能够对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进行调节来调节相邻的连杆机构11间的间距p。
60.例如,详细见后述,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越小,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越大。换言之,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越大,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越小。以下,基于此来说明拉伸装置5的动作。
61.<拉伸装置的动作>
62.从物料卷冷却装置4供给到拉伸装置5的膜8在拉伸装置5的入口由连杆装置10r及
连杆装置10l把持。具体来说,膜8由图2及图3中示出的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的连杆机构11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把持。更具体来说,膜8的宽度方向一侧由连杆装置10r的连杆机构11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把持,膜8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由连杆装置10l的连杆机构11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把持。
63.宽度方向两侧由膜把持部21把持的膜8伴随包含膜把持部21的连杆机构11的移动而被从拉伸装置5的入口向出口搬运,依次通过区域20a(预热区域)、区域20b(拉伸区域)及区域20c(热固定区域)。膜8在通过区域20b(拉伸区域)的过程中被在md方向及td方向上拉长。然后,膜8经过区域20c(热固定区域)而到达出口,被从膜把持部21卸下。从膜把持部21卸下的膜8由牵引装置6搬运,被从牵引装置6搬运至卷取装置7。
64.如图3所示,在区域20a(预热区域)中,连杆装置10r与连杆装置10l之间的间隔(td方向上的分离距离)l大致恒定。因此,在区域20a中,不对膜8进行td方向的拉伸处理。因此,在区域20a中,所搬运的膜8的宽度(td方向的尺寸)不变而保持为恒定。
65.另外,在区域20a中,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大致恒定。因此,在区域20a中,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大致恒定,因此,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也大致恒定。另外,在区域20a中,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大致恒定。因此,在区域20a中,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大致恒定,因此,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也大致恒定。其结果,在区域20a中,不对膜8进行md方向的拉伸处理。也就是说,在区域20a中,在td方向和md方向上均不进行膜8的拉伸处理。
66.接下来,说明区域20b中的拉伸装置5的动作。
67.在区域20b中,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连杆装置10r与连杆装置10l之间的间隔(td方向上的间隔)l逐渐变大。因此,在区域20b中,膜8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而在td方向上被拉拽拉长。换言之,在区域20b中,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膜8的宽度(td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大。
68.另外,在区域20b中,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逐渐变小,另外,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也逐渐变小。因此,在区域20b中,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逐渐变大,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也随之逐渐变大。另外,在区域20b中,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逐渐变大,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也随之逐渐变大。其结果,在区域20b中,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膜8被向md方向拉拽拉长。
69.由此,在区域20b中,随着向搬运方向(md方向)前进,膜8在td方向及md方向上被拉长(拉伸)。即,在区域20b中,对膜8实施td方向及md方向的拉伸处理。
70.接下来,说明区域20c中的拉伸装置5的动作。
71.在区域20c中,连杆装置10r与连杆装置10l之间的间隔(td方向上的间隔)l大致恒定。因此,在区域20c中,不对膜8进行td方向的拉伸处理。因此,在区域20c中,所搬运的膜8的宽度(td方向的尺寸)不变而保持为恒定。
72.另外,在区域20c中,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大致恒定。因此,在区域20c中,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大致恒定,因此,连杆装置10r
膜侧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也大致恒定。另外,在区域20c中,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大致恒定。因此,在区域20c中,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大致恒定,因此,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也大致恒定。其结果,在区域20c中,不对膜8进行md方向的拉伸处理。也就是说,在区域20c中,在td方向和md方向上均不对膜8进行拉伸处理。
73.如上所述,在区域20a中,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维持恒定,且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也维持恒定。然后,在区域20b中,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及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逐渐扩大。然后,在区域20c中,连杆装置10r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维持恒定,连杆装置10l膜侧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也维持恒定。
74.因此,在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的膜侧,区域20c中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大于区域20a中的连杆机构11的间距p。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的膜侧,区域20c中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大于区域20a中的膜把持部21的间距。从又一个角度来说,在连杆装置10r及连杆装置10l各自的膜侧,区域20c中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小于区域20a中的轨道13与轨道14之间的间隔l1。像这样,进行拉伸装置5的拉伸动作。
75.<改善的研究>
76.例如,在图3所示的区域20a、区域20b及在区域20c中,膜8由连杆机构11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把持。
77.图4是示意性示出正在把持膜的连杆机构的图。
78.在图4中,连杆机构11具有把持膜8的膜把持部21,在该膜把持部21设有引导板支撑用辊25。另外,连杆机构11配置在供连杆机构11走行的一对轨道13及轨道14上,具有与轨道13接触并能够旋转的走行引导用辊30a及走行引导用辊30b、和与轨道14接触并能够旋转的走行引导用辊30c及走行引导用辊30d。并且,连杆机构11具有与膜把持部21连结的连杆轴40b和与该连杆轴40b连结的连杆轴40a。特别是,连杆轴40a与连杆轴40b通过下侧连杆板50c和上侧连杆板50(50a、50b)连结。
79.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连杆机构11例如在位于图3所示的区域20a左侧的膜8的搬入口(入口)进行把持膜8的动作,并且,在位于图3所示的区域20c右侧的膜8的搬出口(出口)进行将所把持的膜8从连杆机构11卸下的动作。
80.图5是示出以由连杆机构把持膜的动作、将膜从连杆机构卸下的动作进行的膜把持部的释放动作的图。
81.如图5所示,在连杆机构11中,例如,通过将引导板60按压在设置于膜把持部21的引导板支撑用辊25上,从而使膜把持部21打开。并且,在由连杆机构11把持膜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将膜夹入打开的膜把持部21的动作,从而由膜把持部21把持膜。另一方面,将膜在从连杆机构11拆下的情况下,使膜把持部21打开来解除膜把持部21对膜的夹入,将膜从膜把持部21取出。
82.在此,如图5所示,在将引导板60按压在设置于膜把持部21的引导板支撑用辊25上时,膜把持部21打开。然而,由于引导板60的按压力施加在远离连杆机构11的中心线的位置,因此,连杆机构11产生由引导板60的按压力引起的力矩。其结果,如图5所示,在力矩的
作用下,在中心线位于膜把持部21相反侧的连杆机构11的部位侧(连杆轴40a侧)产生翘起。
83.若产生这样的连杆机构11的翘起,则连杆机构11可能从一对轨道13及轨道14脱离而脱轨。因此,为了将连杆机构11的脱轨防于未然,希望抑制连杆机构11翘起的措施。
84.<关联技术的说明>
85.因而,作为抑制连杆机构11在由引导板60使膜把持部21打开时产生翘起的技术,例如有下述关联技术。
86.本说明书中所称的“关联技术”并非公知技术,而是存在本技术发明人发现的课题的技术,是作为本技术发明的前提的技术。
87.图6是说明关联技术中的连杆机构的构成的图。
88.在图6中,在连杆机构11a的上侧连杆板50的上方配置有连杆按压部70。该连杆按压部70例如配置在从位于图3所示的区域20a左侧的膜8的搬入口到位于区域20a、区域20b、区域20c及区域20c右侧的膜8的搬出口的范围内。并且,如图6所示,连杆机构11a设有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的滑动部件80。由此,在连杆机构11a中,即使产生由引导板的按压力引起的力矩,滑动部件80与连杆按压部70也由于力矩而接触。其结果,由引导板使膜把持部21打开时产生的连杆机构11的翘起被抑制。
89.特别是,在位于区域20a左侧的膜8的搬入口、位于区域20c右侧的膜8的搬出口处,滑动部件80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从而由使膜把持部21打开时产生的力矩引起的连杆机构11的翘起被抑制。另一方面,在区域20a、区域20b及区域20c中,滑动部件80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从而在一对轨道13及轨道14上走行的连杆机构11a的脱轨被抑制。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杆机构11a通常走行时,为了减小走行阻力,在滑动部件80与连杆按压部70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
90.根据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关联技术,能够抑制连杆机构11a翘起,另一方面,存在以下改善余地。即,在关联技术中,为了抑制连杆机构11a翘起而设有滑动部件80。该滑动部件80通常由黄铜、碳等材料构成,但这些材料存在成为针对连杆装置的禁止使用物质的情况。此外,在连杆机构11a走行时,滑动部件80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但在关联技术中,由于滑动部件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方式为“滑动”,因此产生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变高。也就是说,在关联技术中,从提高包含连杆机构11a的连杆装置的性能的观点出发存在改善的余地。因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针对关联技术中存在的改善余地进行研究。关于这一点,首先,作为针对关联技术中存在的改善余地的措施,说明本技术发明人新发现的见解。
91.<本技术发明人新发现的见解>
92.图7是说明本技术发明人新发现的见解的图。
93.在图7中,本技术发明人新发现的见解是指,取代关联技术中的“滑动部件80”,在上侧连杆板50上设置能够旋转的辊90。根据该见解,辊90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抑制连杆机构11b翘起。在此,辊90例如能够由非禁止使用物质的轴承钢构成。另外,在连杆机构11b走行时,辊90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但辊90与连杆按压部70的接触方式为“滚动(旋转的辊90与连杆按压部70的接触方式)”,因此,与使用“滑动部件80”的关联技术相比,能够减小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也就是说,根据该见解,认为能够提高包含连杆机构11b的连杆装置的性能。
94.然而,本技术发明人研究后发现,在作为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部件采用辊90的
情况下存在需克服的事项,因此说明该需克服的事项。
95.<需克服的事项>
96.图8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
97.在图8的(a)中,连杆机构11b的“闭状态”是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折叠的状态,定义为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之间所成的角度为接近0度的锐角的状态。换言之,连杆机构11b的“闭状态”是连杆轴40a与连杆轴40b的配置方向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状态。
98.在该连杆机构11b的“闭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b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小。
99.并且,在上述的连杆机构11b的“闭状态”下,如图8的(a)所示,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
100.其结果,当连杆机构11b在轨道13及轨道14上走行时,即使辊90与连杆按压部(未图示)接触,辊90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也是“滚动”,因此能够降低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
101.接下来,图8的(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102.在图8的(b)中,连杆机构11b的“开状态”是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打开的状态,定义为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之间所成的角度接近180度的状态。换言之,连杆机构11b的“开状态”是连杆轴40a及连杆轴40b的配置方向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状态。
103.在该连杆机构11b的“开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b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大。
104.然而,在上述的连杆机构11b的“开状态”下,如图8的(b)所示,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即,如图8的(a)所示,若以在连杆机构11b的“闭状态”下使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式将辊90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则在连杆机构11b的“开状态”下,上侧连杆板50与下侧连杆板50c所成的角度变化,由此,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
105.因此,在连杆机构11b的“开状态”下,当连杆机构11b在轨道13及轨道14上走行时,若辊90与连杆按压部(未图示)接触,则辊90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方式非“滚动”而是“滑动”,因此无法降低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
106.因此,就在上侧连杆板50上设有能够旋转的辊90的构成而言,在连杆机构11b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辊90的旋转轴均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因此,在连杆机构11b的“闭状态”和“开状态”下,均无法将辊90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方式设为“滚动”。
107.因而,本技术发明人深入研究后想到了下述技术思想、即,并非将能够旋转的辊90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而是致力于辊的固定方法,从而能够在连杆机构的“闭状态”和“开状态”下均将辊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方式设为“滚动”。
108.以下,说明经过该研究得到的本实施方式1中的技术思想。
109.<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的构成>
110.图9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的构成的立体图。特别是,图9的(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立体图,图9的(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中的
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立体图。
111.图10是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的图。
112.在图10中,连杆机构11c具有把持膜的膜把持部21,该膜把持部21设有引导板支撑用辊25。另外,连杆机构11c配置在供连杆机构11c走行的一对轨道13及轨道14上,具有与轨道13接触并能够旋转的走行引导用辊30a及走行引导用辊30b,和与轨道14接触并能够旋转的走行引导用辊30c及走行引导用辊30d。并且,连杆机构11具有与膜把持部21连结的连杆轴40b,和与该连杆轴40b连结的连杆轴40a。特别是,连杆轴40a与连杆轴40b通过下侧连杆板50c及上侧连杆板50连结。
113.并且,在上侧连杆板50上配置有固定于连杆轴40a的“l字形状”的托架100a,在该托架100a上安装有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a。
114.同样地,在上侧连杆板50上配置有固定于连杆轴40b的“l字形状”的托架100b,在该托架100b上安装有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b。
115.按照上述方式构成本实施方式1中的连杆机构11c。
116.<实施方式1中的特征>
117.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的特征点。
118.例如,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特征点在于连杆机构11c具有安装到固定于连杆轴40a的托架100a上的辊110a,并具有安装到固定于连杆轴40b的托架100b上的辊110b。即,例如,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特征点在于,在固定于连杆轴(40a、40b)的托架(100a、100b)上设有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a、110b),而非在上侧连杆板50上设有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90。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均能够构成为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
119.其结果,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和“开状态”下,均能够将辊110a及辊110b与连杆按压部70的接触方式设为“滚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磨耗粉末的产生。
120.以下,根据连杆机构11c的构成,说明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均能够使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
121.图11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
122.在图11的(a)中,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是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折叠的状态,定义为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之间所成的角度为接近0度的锐角的状态。换言之,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是相互相邻的连杆轴40a与连杆轴40b的配置方向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相交叉的状态。此外,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下,如图11的(a)所示,连杆轴40a配置在轨道13的上方,另一方面,连杆轴40b配置在从轨道13及轨道14中的任一者的上方均偏离的位置。
123.在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b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小。
124.并且,在上述的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下,如图11的(a)所示,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一对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
125.其结果,当连杆机构11c在轨道13及轨道14上走行时,即使辊(110a、110b)与连杆按压部(未图示)接触,辊(110a、110b)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也是“滚动”,因此能够降低产生
磨耗粉末的风险。
126.接下来,图11的(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127.在图11的(b)中,连杆机构11c的“开状态”是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打开的状态,定义为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之间所成的角度接近180度的状态。换言之,连杆机构11c的“开状态”是相互相邻的连杆轴40a与连杆轴40b的配置方向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状态。此外,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下,如图11的(b)所示,连杆轴40a及连杆轴40b各自配置在轨道13的上方。
128.在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连杆机构11c的“开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c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大。
129.并且,在上述的连杆机构11c的“开状态”下,如图11的(b)所示,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也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一对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其理由为,在本实施方式1的连杆机构11c中,并非将辊110a及辊110b固定在上侧连杆板50上,而是将辊110a借助托架100a固定在连杆轴40a,并将辊110b借助托架100b固定在连杆轴40b上。
130.例如,若将辊110a及辊110b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则在连杆机构11c的“开状态”下,由于上侧连杆板50与下侧连杆板50c所成的角度变化,因此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
131.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1中,并非将辊110a及辊110b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而是将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a固定到固定于连杆轴40a的托架100a上,并将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b固定到固定于连杆轴40b的托架100b上。由此,根据连杆机构11c,构成为能够不受上侧连杆板50与下侧连杆板50c所成的角度变化的影响,不仅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使得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在“开状态”也使得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中的特征点,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和“开状态”下,均能够将辊110a及辊110b与连杆按压部70的接触方式设为“滚动”。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能够减少磨耗粉末的产生。
132.<连杆机构11c的优点>
133.连杆机构11c具有下述优点。
134.即,例如,如图11的(a)及图11的(b)所示,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连杆机构11c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与轨道13及轨道13各自所成的角度均为直角。由此,根据连杆机构11c,抑制由连杆机构11c把持的膜被施加“扭转”。也就是说,根据连杆机构11c,由于在连杆机构11c的“闭状态”和“开状态”这两种状态下均未对膜施加“扭转”,因此能够获得能够抑制膜由于“扭转”而破裂的优点。
135.因此,连杆机构11c能够有效抑制膜由于“扭转”而破裂,由此能够有效应用于膜容易破裂的丙烯酸膜、尼龙膜的拉伸。
136.<膜的制造方法>
137.接下来,说明使用具有连杆机构11c的拉伸装置的膜的制造方法。具体来说,例如,如图10所示,连杆机构11c具备:构成为能够在一对轨道(轨道13及轨道14)上移动并把持膜的膜把持部21;与膜把持部21连结的连杆轴(40a、40b);固定于连杆轴(40a、40b)的托架(100a、100b);和安装于托架(100a、100b)并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a、110b)。并
且,使用具有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连杆机构11c的拉伸装置,一边把持膜一边进行膜拉伸。
138.图12是示出膜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139.在图12中,首先,在由连杆机构11c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把持膜后(s101),使把持膜的连杆机构11c沿着一对轨道(轨道13及轨道14)在图3所示的区域20a、区域20b及区域20c中走行,从而对膜进行拉伸(s102)。
140.在此,图13是示出把持膜的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141.在图13中,首先,将引导板60按压于连杆机构11c所具备的膜把持部21的引导板支撑用辊25(参见图5)(s201)。由此,例如如图5所示,膜把持部21打开(s202)。在该状态下,将膜夹入打开的膜把持部21(s203)。其结果,能够由连杆机构11c的膜把持部21把持膜。
142.此时,由于将引导板60按压于膜把持部21(s201及s202),因此连杆机构11c产生力矩。由此,在连杆机构11c上作用翘起力,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杆机构11c上设有借助托架(100a、100b)固定于连杆轴(40a、40b)的辊(110a、110b),该辊110a及辊110b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由力矩引起的连杆机构11c的翘起被抑制。并且,即使连杆机构11c在图3所示的区域20a、区域20b及区域20c的范围内在一对轨道上走行,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也维持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状态。因此,即使辊110a及辊110b与连杆按压部70在连杆机构11c走行时接触,也在“闭状态”和“开状态”下均能够将辊110a及辊110b与连杆按压部70的接触方式设为“滚动”。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减少磨耗粉末的产生。
143.像这样,通过采用具有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点的连杆机构11c,从而能够实现连杆装置进一步来说是拉伸装置的性能提升,此外,能够提高使用该拉伸装置制造的膜的品质。
144.(实施方式2)
145.在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将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技术思想应用于与在前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连杆机构11c不同的构造的连杆机构的例子。
146.<改善余地>
147.图14是示出连杆机构的一构成例的图。
148.在图14中,在连杆机构11d中,连杆轴40a配置在轨道13的上方,且连杆轴40b配置在轨道14的上方,这一点与例如如图7所示的连杆机构11b不同。即,在该连杆机构11d中,在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均将连杆轴40a配置在轨道13上且将连杆轴40b配置在轨道14上。就这一点而言,连杆机构11d与例如如图7所示连杆轴40b配置在从轨道13的上方及轨道14的上方偏离的位置的连杆机构11b不同。
149.在此,图14所示的连杆机构11d也与图7所示的连杆机构11b同样地,考虑将能够旋转的辊90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辊90与连杆按压部70的接触方式为“滚动”,因此与使用“滑动部件80”的关联技术相比,能够减小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
150.然而,在连杆机构11d中,也存在“需克服的事项”中说明的改善余地,因此以下说明这一点。
151.图15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
152.在图15的(a)中,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是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折叠的状态,定义为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之间所成的角度为接近0度的锐角的状态。在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下,连杆轴40a配置在轨道13的上方,且连杆轴40b配置在轨道14
的上方。
153.在该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d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小。
154.并且,在上述的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下,如图11的(a)所示,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
155.其结果,当连杆机构11d在轨道13及轨道14上走行时,即使辊90与连杆按压部(未图示)接触,也由于辊90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为“滚动”而能够降低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
156.接下来,图15的(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157.在图15的(b)中,连杆机构11d的“开状态”是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打开的状态,定义为下侧连杆板50c与上侧连杆板50之间所成的角度接近90度的状态。
158.如图15的(b)所示,在连杆机构11d中,不仅是“闭状态”,在“开状态”下,也将连杆轴40a配置在轨道13的上方,且将连杆轴40b配置在轨道14的上方。
159.在该连杆机构11d的“开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b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大。
160.然而,在上述的连杆机构11d的“开状态”下,如图15的(b)所示,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即,如图15的(a)所示,若将辊90以在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下使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式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则在连杆机构11d的“开状态”下,由于上侧连杆板50与下侧连杆板50c所成的角度变化,因而辊90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
161.因此,在连杆机构11d的“开状态”下,当连杆机构11d在轨道13及轨道14上走行时,若辊90与连杆按压部(未图示)接触,则辊90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方式并非“滚动”而是“滑动”,因此,无法降低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
162.因此,在连杆机构11d中也同样地,若是将能够旋转的辊90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的构成,则在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辊90的旋转轴均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因此在连杆机构11d的“闭状态”和“开状态”下,均无法将辊90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方式设为“滚动”。
163.因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采取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措施。
164.<实施方式2中的特征>
165.例如,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特征点在于,连杆机构11e具有安装到固定于连杆轴40a的托架100a上的辊110a,并且,具有安装到固定于连杆轴40b的托架100b上的辊110b的点。
166.由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构成为,在连杆机构11e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均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
167.以下,说明根据连杆机构11e的构成,在连杆机构11e的“闭状态”和“开状态”的任一状态下均能够使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内容。
168.图17的(a)是示出连杆机构的闭状态的图。
169.在图17的(a)中,在连杆机构11e的“闭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e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小。
170.并且,在连杆机构11e的“闭状态”下,如图17的(a)所示,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一对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
171.其结果,当连杆机构11e在轨道13及轨道14上走行时,即使辊(110a、110b)与连杆按压部(未图示)接触,也由于辊(110a、110b)与连杆按压部的接触变为“滚动”而能够降低产生磨耗粉末的风险。
172.接下来,图17的(b)是示出连杆机构的开状态的图。
173.在图17的(b)中,在连杆机构11e的“开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c的膜把持部21之间的间距最大。
174.并且,在连杆机构11e的“开状态”下,也如图17的(b)所示,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一对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其理由为,即使是本实施方式2中的连杆机构11e,也并未将辊110a及辊110b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而是将辊110a借助托架100a固定于连杆轴40a,并将辊110b借助托架100b固定于连杆轴40b。
175.例如,若将辊110a及辊110b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则在连杆机构11e的“开状态”下,由于上侧连杆板50与下侧连杆板50c所成的角度变化,因而辊110a及辊110b各自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不正交。
176.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2中,并非将辊110a及辊110b固定于上侧连杆板50,而是将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a固定到固定于连杆轴40a的托架100a上,并将能够与连杆按压部70接触的辊110b固定到固定于连杆轴40b的托架100b上。由此,根据连杆机构11e,能够不受上侧连杆板50与下侧连杆板50c所成的角度的变化的影响,不仅在连杆机构11e的“闭状态”下使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在“开状态”也使辊110a及辊110b各自的旋转轴与轨道13及轨道14的延伸方向正交。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构成为,在连杆机构11e的“闭状态”和“开状态”下,均将辊110a及辊110b与连杆按压部70的接触方式设为“滚动”。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减少磨耗粉末的产生。
177.<连杆机构11e的优点>
178.连杆机构11e具有下述优点。
179.例如,如图17的(a)及图17的(b)所示,在连杆机构11e中,能够将“闭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e之间的间距与“开状态”下相互相邻的连杆机构11e之间的间距的差量设得大。即,连杆机构11e具有能够增大“闭状态”的间距与“开状态”的间距的比值(倍率)的优点。此外,连杆机构11e的构成还具有成本便宜的优点。具有这种优点的连杆机构11e例如在锂离子电池的隔膜的制造工序中使用。
180.以上,基于其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发明人提出的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进行多种变更。
181.附图标记说明
182.1 膜制造系统
183.2 挤出装置
184.2a 原料供给部
185.3 t型模
186.4 物料卷冷却装置
187.5 拉伸装置
188.6 牵引装置
189.7 卷取装置
190.8 膜
191.9 热处理部
192.10 连杆装置
193.10l 连杆装置
194.10r 连杆装置
195.11 连杆机构
196.11a 连杆机构
197.11b 连杆机构
198.11c 连杆机构
199.11d 连杆机构
200.11e 连杆机构
201.13 轨道
202.14 轨道
203.15 链轮
204.16 链轮
205.17 链轮
206.20a 区域
207.20b 区域
208.20c 区域
209.21 膜把持部
210.25 引导板支撑用辊
211.30a 走行引导用辊
212.30b 走行引导用辊
213.30c 走行引导用辊
214.30d 走行引导用辊
215.40a 连杆轴
216.40b 连杆轴
217.50 上侧连杆板
218.50a 上侧连杆板
219.50b 上侧连杆板
220.50c 下侧连杆板
221.60 引导板
222.70 连杆按压部
223.80 滑动部件
224.90 辊
225.100a 托架
226.100b 托架
227.110a 辊
228.110b 辊
当前第1页1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